首页 微课堂(大安法师) 视频截取记录 信愿之要 【信愿,往生之本】   视频:《弥陀要解》第5讲25’26”-32’04” (文件名:弥陀要解 信愿之要)   教证:   若信愿坚固,临终十念一念,亦决得生。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银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修净业者,不可不知也。 (《净土十要 - 弥陀要解》第37页)   讲述内容:   信愿行都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信愿。我们了解这段话,对于破除我们很多不正确的见解,具有重大的作用。   因为我们一般人,一上来就喜欢谈功夫,就喜欢我通过念佛得到功夫成片、得到事一心、得到理一心,都是谈功夫,甚至我要伏灭烦恼、忏除业障,得开悟,得神通,绝大多数人都是走上这个路向,走上这个路向就是将横超法作竖出用,把这个佛号作为功夫的实用去了,把这句名号的目的价值变成了一个手段工具价值了,这完全不符合净土宗的道理。   所以一定要谈信愿,而且信愿一定要像金刚般的坚固。你具足这个信愿,临终念十声乃至一声,都能感通弥陀的大悲愿力,决定得以往生;如果你没有信愿,纵然你把这句名号作为功夫,作到相当的程度,能够把名号执持到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念念都是佛号,如银墙铁壁那样的相似,这样功夫作得好嘛,非常绵密,但是能不能往生呢?不能往生。“亦无得生之理”,因为你没有信愿,感通不了弥陀的愿力。要知道,你靠功夫是往生不了的,我们有什么功夫,你就是得到阿罗汉的功夫,你没有信愿也往生不了,更何况我们连得一个四禅八定,可能连得个初禅都很难的这样的末法众生的根机。所以修净土法门的人对这一点必须要了解,而且建立坚定的信心,在信愿感通上解决横超的问题,不是谈功夫。   你看第十八愿告诉我们“乃至十声”,“十声”通平时,它对于我们的功夫没有提任何要求,只要你具足“至心信乐,欲生我国”的心态,你这种愿一旦产生之后,阿弥陀佛那种巨大的大悲愿力的摄受力就能够在我们身上产生作用,我们只要建立一个让阿弥陀佛大愿进入的条件就可以,不要我们施设任何的动作。   你看这个信不容易哦,信就是对不可思议的弥陀愿力、对不可思议的弥陀名号的功德,乃至于对不可思议的当下能念的心性的这种信心,你一定要建立。这就是难信之法,“一切世间极难信之法”,你有这一念的信心,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即得往生,住不退转无上菩提,你就是生起这样的一念信心,用这一念的功德,你看信心功德很大的,信心虽然是一个无为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它超过有为的福德百千万亿倍。大家去看《法华经?分别功德品》,只要有一念相信释迦牟尼佛寿命无量,不是成佛才几十年,只要有这一念信心,他都能超过八十万亿劫那由他劫修前五度的功德的总和。   现在我们很多人往往对信心的功德了解很少,好像觉得这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我要注意的就是功夫,就是事相上的东西。实际上大乘经典圆顿教法非常重视信心的功德,而净土法门就是要从信心下手,你这个信愿问题解决了,你生死问题就解决了,信愿问题解决不了,你就是一辈子做苦行,每天精进念佛,你也解决不了问题。所以净土法门的难和易,是非常奇特的。你说容易,很容易,易如反掌,你只要信愿感通就成功了;你说它难,确实很难,难于上青天。就是在这种感应道交方面,我们众生跟阿弥陀佛的互动方面,你能不能沟通上,你的“电阻”能不能撤掉,你的“电源”能不能过来,决定这个“光亮”能不能有。 往生的底限   视频:《弥陀要解》第5讲57’04”-60’33” (文件名:弥陀要解 往生的底限)   教证:略 (《净土十要 - 弥陀要解》第38页)   讲述内容:   往生的条件,是不是一定要得到事一心不乱,或者理一心不乱,这是一个原则性的问题。   蕅益大师在这里用天台的教理作了诠释,还有很多注经家也都有诸多的讨论,我们看到这些讨论,对我们都很有启发,很有指导意义。   我们念佛在功夫上也一定要取法于上,争取做到事一心不乱,争取做到伏住烦恼,乃至灭除烦恼。取法于上,增上往生的品位,因为品位的高低全凭持名功夫的深浅,我们还是要向上去要求。但是这里要注意,不能把这个作为往生的最低条件,所以我们还要找到一个往生的底限在什么地方,我们要向高限努力,同时我们要守住往生的底限。   往生的底限,不一定需要事一心和理一心,你具足信愿,散乱心也能往生。对这一点,一定要非常明晰的了解,蕅益大师在其它的著述里面都谈到这一点,散乱心具足信愿可以往生,只不过是下品往生而已。这样我们的心就比较踏实了。   这些年来很多人对往生条件感到很恐惧不安,听说念佛一定要功夫成片才能往生,听说一定要念到清净心才能往生,听说一定要一心不乱才能往生,他内心就很恐惧。还听说一个概率,古人往生是万修万人去,现在人往生是万修一二去,于是他就琢磨着,录取概率这么低,一万个人里面就只录取一个两个,我是不是在这个侥幸录取的范围之内呢?想一想自己不行啊,自己就给自己边缘化了——我往生不了啊。这都是很严重的问题,要知道古代、过去,信愿称名万修万人去,现在仍然是信愿持名万修万人去,乃至于未来到了刀兵劫的时候,佛法全都灭尽,留着这部《阿弥陀经》住世一百年的那么一个最苦难的时候,你只要信愿称名,仍然还是万修万人去,弥陀的悲愿就是这样的不可思议。 宁保非魔疑 【临终佛现 岂保非魔(一)】   视频:《弥陀要解》第5讲79’14”-81’50” (文件名:弥陀要解 宁保非魔疑)   教证:   问,临终佛现,宁保非魔。答,修心人不作佛观而佛忽现,非本所期,故名魔事。念佛见佛,已是相应。况临终非致魔时,何须疑虑。 (《净土十要 - 弥陀要解》第40页)   讲述内容:   有人问,临命终时阿弥陀佛现在面前,会不会是魔所显现呢?很多人现在都有这个问题。就像昨天提问,都不敢生起发愿见佛的心,怕着魔。   这跟修禅的人不一样,禅宗要扫荡,佛来佛斩,魔来魔斩,但净土法门不是这个样子。所以回答是,如果修禅宗的人,他本身就是要从空入手,向上本份,本来面目,不染一尘,不立一法,所以他平时不作佛像之观,甚至古代很多禅宗道场都不立佛像,怕着相,怕向外寻求。所以,你不作佛像观想,忽然临命终时佛还现前了,跟你平时的修行正好相反了,这可以说是魔事。   但是念佛的净业行人不一样,他每天都是念着阿弥陀佛的名号,他的因行就是这个,所以他果上显现阿弥陀佛现前,这是因果相应的,所以这就不是着魔现象。更何况这个临命终时,阿弥陀佛兑现愿力,带着观音、势至前来接引,有西方三圣现前,更没有着魔的可能性。所以我们念佛行人临终见阿弥陀佛,你就放一万个心,跟着阿弥陀佛走。你不要又想到阿弥陀佛来了,这是不是魔啊?你要我上莲台,我还不去呢,那不去就麻烦了。所以不需要有怀疑,不需要有忧虑。 临终佛现 岂保非魔(二)   视频:《佛说阿弥陀经》第5讲85’50”-91’26” (文件名:无)   教证:   问,临终佛现,宁保非魔。答,修心人不作佛观而佛忽现,非本所期,故名魔事。念佛见佛,已是相应。况临终非致魔时,何须疑虑。 (《净土十要 - 弥陀要解》第40页)   讲述内容:   那么,我们看常常有很多人,居士提问:“哦,我念佛念到阿弥陀佛来了,那怎么能保证是佛还是魔呢?”提这个问题也是要考虑的。   但这一点,如果是修宗门教下的,他不是念佛的,特别是参话头,他的本意都是佛来佛斩、魔来魔斩的,这样的。如果他不期待佛来,佛就来了,这时候出魔事的可能性大。那么我们净业行人本身就是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每天都是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那阿弥陀佛来了,这个因和果是相符的,他不是魔。这第一。   第二,你只要信愿持名的时候,我们能念的那种信心的光和阿弥陀佛的名号本愿的光明打成一片的时候,这时候念佛人的这个光明可以照烛四十里这样的远。在这样的一种愿力光明里面,就是子母光交融在一起的时候,一切魔是进不来的。这就是阿弥陀佛的威神愿力大光明当中,必定不会有这些魔障之事。应该说念佛是稳当的,着魔的可能性极少。   但是也不能说百分之百没有,这就避免什么呢?我们看有些念佛人,他就是刚念念佛,他就有一种求的心理,想求见佛、求见光、求见莲华、求见这个那个,他以躁妄心来求见这些境界,他有可能着魔。所以我们在东林寺闭关之前,我都会再三跟他强调这一点,你在关中念佛,就是非常平实地念,都摄六根地念。什么叫好境界?你念念都在阿弥陀佛上,就是好境界。你不要去求见佛,见什么东西。不要去以躁妄心去见那个境界,所以这样一般就不会着魔。你看我们这个,如果是走其他的修行方法,我们东林寺作了三年多的闭关,着魔的应该是很少,比例很少。不是说没有,大概一个,有一个两个,这样的情况,但是比例那就极低了。这就是由于他每天都在阿弥陀佛的威神光明的注照之下,他就远离了这些魔事。   所以这样,这就表明我们临终助念是很有必要的。这种临终助念实际上在《华严经》上就传达了这个方法。《华严经》就是临终的时候设个佛像,这在西域国家,他也是这样的,一个佛像面西,他是用那个幢,幢哪,顶上这一头就缠在那个佛的手指上,另外一头就在病人的手上,就拉住这个作随佛往生想,他有这么一种方法。那么到了我们现在看着佛像,也作随阿弥陀佛往生之想,然后大家这个助念。什么叫助念?助念你不要喧宾夺主,是帮助这个病人提起正念,哪怕他念不了这个佛号,你也就让他保持愿往生心,就可以。一定要放宽心,阿弥陀佛临命终时一定会来的。如果他不来,那说明他的大愿就没有兑现,他就不能成佛的。现在他已经成了佛,十九愿——临终接引愿,决定是能够兑现的。他只要兑现,我们临命终时这个由阿弥陀佛的本愿慈悲加佑,令我们心不颠倒。不是说我们有功夫心不颠倒,我们是没有功夫,但是阿弥陀佛能够有办法令我们意不贪恋,心不颠倒,如入禅定,面带笑容,当下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我们的生命在这里就绽放了非常辉煌的光彩,转凡成圣了,那就大事告成了。   好,南无阿弥陀佛! 十念得生疑 【正解十念往生】   视频:《弥陀要解》第5讲82’50”-85’02” (文件名:弥陀要解 十念得生疑)   教证:   问,大本十念,宝王一念,平时耶,临终耶。答,十念通二时。晨朝十念属平时。十念得生,与观经十念称名同,属临终时。一念则但约临终时。问,十念一念并得生,何须七日。答,若无平时七日功夫,安有临终十念一念。纵下下品逆恶之人,并是夙因成熟,故感临终遇善友,闻便信愿。此事万中无一,岂可侥幸。净土或问斥此最详,今人不可不读。 (《净土十要 - 弥陀要解》第40页)   讲述内容:   问,大本《无量寿经》里面讲的十念往生,《宝王三昧》里面讲一念往生,是指平时还是指临终。   这个回答,第十八愿的“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这个十念是通两时,通平时,也通临终。这个对我们也是很有作用的,你只要平时具足(字幕:信愿,晨朝)十念,阿弥陀佛临命终时都会来接引的。   还有一种临终的情况是,他一生没有闻到净土法门,到临命终时要下地狱的时候,遇到善知识跟他说阿弥陀佛名号功德、威神愿力,“只有阿弥陀佛能救你”,这时候他产生信愿,能够以大惭愧心、大忏悔心念佛,也能感通佛力,带业往生,下品下生。但是这个事情你不要侥幸,“哦,临终十声、一声都能往生,我现在就不念了,等临终再念”,那就不行了,因为这个事情你不能报侥幸的心态。   一生造恶,闻不到佛法,临终遇到善知识讲净土法门,这在一万个人里面也难得一两个,这也是他多生多劫善业的种子在临命终时被这些要下地狱的恶的种子现行逼出来了,所显现的一个净土行人跟他讲净土法门,他一听就相信了,这也不是偶然的。 遥远即到疑 【西方路遥 如何能至(一)】   视频:《弥陀要解》第5讲85’04”-87’13” (文件名:弥陀要解 遥远即到疑)   教证:   问,西方去此十万亿土,何得即生。答,十万亿土,不出我现前一念心性之外,以心性本无外故。又仗自心之佛力接引,何难即生。如镜中照数十层山水楼阁,层数宛然,实无远近,一照俱了,见无先后。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亦如是。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亦如是。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亦如是。当知字字皆海印三昧,大圆镜智之灵文也。 (《净土十要 - 弥陀要解》第40页)   讲述内容:   问,西方极乐世界有十万亿佛刹之遥远,怎么就能当下往生呢?这么长的距离,你就是用光速走的话,也得很长时间。   那么这里面正面回答,有个重要的道理。就是,十万亿佛刹这样的空间概念,还在我们一念心性之内,仗着我们自心的阿弥陀佛的悲愿接引,当下往生。这就显示了净土法门的海印三昧、大圆镜智的特点,所以空间的概念在阿弥陀佛的光明注照之下,它是消解的。   可以说,极乐世界和娑婆世界也就是在当处,大家看《无量寿经》,你看最后阿难尊者顶礼,希望见到阿弥陀佛的时候,阿弥陀佛现在虚空如黄金山,放出炽盛的光明,在光明当中十法界全都现前,无论是天法界的宫殿,还是他方的净土,还是三恶道,乃至阿鼻地狱,全都打开了,都在一起,说明空间也就是我们众生业力感召的虚幻之相,在阿弥陀佛法性的真实的光明当中,是超越了这些空间。就像一面镜子,现出重重无尽的境界,都朗然现前了,“一照俱了,见无先后”。所以就不要怕距离远。 二行差别疑 【净土法门的正行(一)】   视频:《弥陀要解》第5讲 87’22”-91’33” (文件名:弥陀要解 二行差别疑)   教证:   问,持名判行行,则是助行,何名正行。答,依一心说信愿行,非先后,非定三。盖无愿行不名真信,无行信不名真愿,无信愿不名真行。今全由信愿持名,故信愿行三,声声圆具,所以名多善根福德因缘。观经称佛名故,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此之谓也。若福善不多,安能除罪如此之大。 (《净土十要 - 弥陀要解》第40页)   讲述内容:   前面判持名为行行,是助行。什么叫正行呢?回答是,这个信愿行是相即相入的辩证关系,依照“一心”,真如一心,来说信愿行的差别的科目,实际上这三者没有先后的差异,也不能说他一定是三者,它可以圆融为一,圆融为一到一心,可以展开为信愿行三者。但从圆融的角度来看,这三者一定是要辩证统一起来的。   这句话跟大家念一下,很重要。“无愿行不名真信,无行信不名真愿,无信愿不名真行。今全由信愿持名,故信愿行三,声声圆具,所以名多善根福德因缘。” 如果你没有愿,没有执持名号的行,你就不能说你有真信,这个概念界定对我们很重要。   你怎么表达你的信,你的信是个形而上的东西,摸不着、看不见,对于摸不着、看不见的这个,有没有信,我就看你有没有发愿、有没有老实念佛,如果你真心发愿去,每天能念几万声佛号,才说明、才证明你有“真信”。   怎样才能证明你有真愿呢?实际上,你的愿也得落实在你的信心和执持名号当中。所以没有执持名号的行,没有事上和理上的信,也不能称为“真愿”。   什么叫净土宗的“真行”呢?真正的正行呢?就是你的名号当中,是要用信、愿来庄严的,不是拿这句名号去作功夫的、去降伏烦恼的、去要求开悟的、去要求得神通的,甚至要求得点人天福报的,你这些都是没有信愿,没有信愿就不是净土的真行。所以“无信愿不名真行”,这话说得很好,是我们辨别的标准。   现在全都由于有信愿称名,那么这个信愿行三资粮,就在每一声佛号的持念当中圆满的具足。你圆满的具足信愿行三资粮,这才叫多善根、多福德、无上因缘。你这样的称念名号,才能像《观经》所说的“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观经》讲,你念一声佛号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不是泛泛悠悠的念一句就能有这个功德的,它是要具足信愿的这样的念佛,像突围的心,非常猛利的心去念,你才有这样除八十亿劫生死重罪的功德啊。 正行与杂行 【净土法门的正行(二)】   视频:《观经四贴疏 散善义》第3讲-1 5’51”-9’00” 、19’43”-26’46”(需剪辑合并)   (文件名:无)   教证:   然行有二种:一者正行,二者杂行。言正行者,专依往生经行行者,是名正行。何者是也?一心专读诵此《观经》、《弥陀经》、《无量寿经》等;一心专注思想、观察、忆念彼国二报庄严;若礼,即一心专礼彼佛;若口称,即一心专称彼佛;若赞叹供养,即一心专赞叹供养彼佛。是名为正。又就此正中,复有二种:一者,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若依礼诵等,即名为助业。除此正助二行已外,自余诸善悉名杂行。若修前正助二行,心常亲近忆念不断,名为无间也。若行后杂行,即心常间断,虽可回向得生,总名疏杂之行也。 (《观经四贴疏》第128页)   讲述内容:   好,我们看这段文句,是善导大师非常重要的一个开示。在净土教理和修行方法上第一次提出专修,是从这里开始的。那么凡夫众生难于建立信心,那么有一种方法,就是在行持当中建立信心。那么这个行持要层层剥笋了,分正行和杂行。   正行就是专门依净土根本经典来修行,这就叫正行。正行就提出读诵正行、观察正行、礼拜正行、称名正行和赞叹正行,非常专一。如果你要读诵,就一心读诵这部《观经》,读诵《阿弥陀经》,读诵《无量寿经》,这是读诵;然后观察,就是我们忆念、观察、思惟,就专门思惟观察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如果要礼拜就一心礼拜阿弥陀佛;要称名就一心专称南无阿弥陀佛名号;要赞叹供养就一心赞叹供养西方三圣。这样就把这种修行就非常专注在一点,专注在一点这就叫“正”。   在这五种当中又具体的分为两种,在五种当中又分正定之业和助业。正定之业是什么?就是专称弥陀名号,一心念佛,无论是行住坐卧四威仪都是一句佛号不间断,从早到晚、从生到死,尽形寿就是念这句佛号,念念不舍、念念不空过,那么这就叫正定之业,就是获得正定聚的净业。这就是念念不舍在弥陀名号上,就安立在无上正真之道。这个名号具足着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的力量,所以就能摄受众生,让他不再漏落到三界轮回里面去,这就叫“正定之业”。   所以持念佛名是随顺阿弥陀佛的因地大愿,所以我们就不要去抬杠了。有的念佛人就喜欢抬杠,他觉得这有实相念佛,有观想念佛,有观像念佛,有持名念佛,觉得这个持名太简单了。我要观想念佛,他偏偏去搞观想念佛。那么阿弥陀佛的本愿,救度众生的善巧方便还是以名号度众生。我们了解这个就顺佛的本愿。还有人就觉得我读经典,很高兴,我是不是不念佛,天天念经念经念经呢?你说他也说的很有道理,但是五种正行里面,是以执持名号作为正定之业,那么其他的读诵、礼拜、供养这属于助业。助业就是帮助成就执持名号的正行的这么一个辅助。那我们要干就干最核心的,是不是?   所以我们了解善导大师思想之后,你还是以念佛做为核心,诵经、礼拜、供养作为辅助。主次一定要分明,这都是教给我们的方法,印光大师对这个方法也是赞叹备至,这是千古不易之定论,是慈悲之极的开示。善导大师早就看到凡夫众生这山望到那山高,所以要大家死尽偷心,专门在这句名号当中,这句名号就是正定之业,就是随顺阿弥陀佛本愿,就能够快速了生脱死。但我们业障深重老是信不及啊,于是还要找,光念佛就行吗?难道光念佛就可以吗?还要找很多东西。殊不知念佛不假方便的,不需要其他的方便,单刀直入,一行具足一切行。   那么提出这五种,有正定之业有助业,除了这个正助二行之外,再修其它的善,戒定慧、六度万行,种种慈善事业,这些都是什么?都是杂行。   那么如果修前面的正助二行,心就常常跟阿弥陀佛的气氛相接,忆念不断就跟阿弥陀佛如影随身,他就容易往生。所以专持名号,专修的人,一百个人修行一百个人往生,一千个人专修一千个人往生,一万个人专修一万个人往生,万修万人去。如果你是杂修,那一百个人难得一个,一万个人里面难得三五往生。为什么呢?他没有随顺佛愿故,修行常常有间断故。虽能可以以他修杂行的功德,可以往生,但是他总是不亲,不是很亲的,是比较疏的,叫疏杂之行。当然他的功德力量就显得逊色,大为逊色。所以有宿世的净土善根,有甚深的般若氛围的人,在持名当中单刀直入。如果善根缺乏,他还要兜圈子还要找很多方便,那也没有办法,那就是疏杂之行你也得让他修一修,也不能拒绝他,只要他回向,也给他一个安慰,这样的。但善导大师在这里是希望我们专修的,所以在家居士你在家里做定功课,不要定的太复杂了。有很多人定功课他很精进,又念《金刚经》,又念《地藏经》,又念《普门品》,搞得一天到晚时间不够用。所以我是说,在丛林是没办法,有禅门日诵,要念大悲咒,楞严咒,这是丛林规矩,大家都要执行。你在家修行,就按照你的具体情况,越简洁越好,而且奉行专修原则,就比较好,这就叫深心。   那么,我们每天至少要念一万声以上的佛号。要有定课,念佛的数量要有一万声的底数保证。古人谈念佛求往生,他的数量是从三万起点的,若三万、若五万、若七万、若十万。现在我们都是业障深重,那我们就若一万,若三万,若五万。那你如果若一万都没有就麻烦了。还就是“哎呀,我世间事情很多,我没有时间念佛”,这都是虚假之心,不叫真实心在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一天二十四个小时,你就用两个小时念佛,你都没有时间。二十二小时都搞了六道轮回,两个小时求生极乐,你都不能保证。这都是,想一想自己就不是真正在学佛了,那是开玩笑了。 能除罪否疑 【至心称名 能除罪否】   视频:《弥陀要解》第5讲91’35”-92’43” (文件名:弥陀要解 能除罪否疑)   教证:   问,临终猛切,能除多罪。平日至心称名,亦除罪否。答,如日出,群暗消。称洪名,万罪灭。 (《净土十要 - 弥陀要解》第41页)   讲述内容:   有人问,临终的时候以猛利的心念佛能除八十亿劫生死重罪,那么平时至诚心称念名号也能除灭罪业否?这里面的回答是告诉我们,我们大家都想忏除业障,忏除业障的方法很多,在所有忏除业障方法当中,执持名号是最好的、最胜妙的方法。   这就比喻,实相如慧日,太阳出来,这种业障的黑暗自然就消失了。用这个“如日出,群暗消”来比喻称念洪名,你多生多劫的罪业就会灭掉。 散心除罪疑 【散心称名 能除罪否】   视频:《弥陀要解》第5讲92’43”-96’13” (文件名:弥陀要解 散心除罪疑)   教证:   问,散心称名,亦除罪否。答,名号功德不可思议,宁不除罪。但不定往生。以悠悠散善,难敌无始积罪故。当知积罪假使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虽百年昼夜弥陀十万,一一声灭八十亿劫生死。然所灭罪如爪上土,未灭罪如大地土。 (《净土十要 - 弥陀要解》第41页)   讲述内容:   前面说的是猛切的心念佛,能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那么平时如果散乱心称念名号,能不能除罪业呢?   蕅益大师回答,也是可以除的。为什么呢?是由于阿弥陀佛的名号功德不可思议,虽然能够除这么多的罪业,但我们无量劫以来造作的罪业非常之多,如有体相尽虚空界不能容受,哪怕我们用一百年的时间念佛,一昼夜念十万声佛号,十万声佛号每一声都能灭八十亿劫生死之罪,这样来念,所灭的罪就像手上的土,没有灭的罪就像大地土。所以我们还是要带业往生,不是消业往生。   有很多人觉得,我要念佛把业障消除才能往生。据说还有一种修行方法,天天跺着脚念阿弥陀佛,他们所谓“行般舟”,说让病气、业障从脚板底下走掉,然后消掉业障临命终时就能走,如果还有业障就走不了。   蕅益大师这段话对我们是很有指导意义的,我们这一辈子是消不了多少业障的,才知道这个净土法门带业往生对我们多么的重要。阿弥陀佛的大愿船就像巨大的航空母舰,我们的业障就像大石头,这块大石头放在航空母舰上,你就不要担心了,它不会沉到水里去。如果放不到船上去,你就是消了很多哪怕拳头大、巴掌大的石头,哪怕指甲大的一点小石块,也得要沉下去。   所以净土法门,不要害怕业障多重,净土法门最担心的是有没有信心,它的障碍不在于业障,它的障碍是在于怀疑。没有怀疑的话,你就是再大的业障都能走,你有怀疑的话,你再轻的业障也走不了,也往生不了。是这样的关系。 临终无倒 【临命终时 心不颠倒(一)】   视频:《弥陀要解》第5讲108’02”-118’01” (文件名:弥陀要解 临终无倒)   教证:   盖秽土自力修行,生死关头,最难得力。无论顽修狂慧,懡[忄*罗]无功。即悟门深远,操履潜确之人,倘分毫习气未除,未免随强偏坠。永明祖师所谓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此诚可寒心者也。初果昧于出胎,菩萨昏于隔阴。者里岂容强作主宰,侥幸颟顸。唯有信愿持名,仗他力故。佛慈悲愿,定不唐捐。弥陀圣众,现前慰导。故得无倒,自在往生。佛见众生临终倒乱之苦,特为保任此事。 (《净土十要 - 弥陀要解》第42页)   讲述内容:   我们这些凡夫众生到临命终时,都是会颠倒的。就是神识离开的时候,濒临死亡,第六意识的主宰已经消失了,第八识的业力种子翻腾,翻滚的时候,所以在这个秽土靠自己的力量修行,到了这样的生死关头,是最难得力的,大修行人都很难保证如如不动。   所以,无论是只是有点事相上的修行,或者是空腹高心的狂慧,他到这个生死关头都用不上了。别说一般的修行人,就是一生非常认真负责的,对自己的法身慧命非常认真的人,开悟了的人,持戒禅定功夫用得非常绵密的人,到了临命终时,如果你的习气还没有除掉,还都摆脱不了随业力最重来轮转的格局。   蕅益大师自己的亲身经历,他谈五十六岁两次大病,两次大病之后他才感觉到平时参禅的功夫、阅教的功夫都用不上,唯有哭着念弥陀的名号,他平时还算真实用过功夫的人,尚且如此,更何况功夫还没用到这个份上的人,该是怎么样?所以了解这一点,我们才深刻的感恩阿弥陀佛临终来接引的这个大愿。所以靠通途的自力修行,真的就像永明延寿大师所说的“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十个人就有九个人会走错路头啊,中阴身的境界一现前,随着业力最重的,“瞥尔”,很快的就随着业力的牵引,轮回去了,这时候开悟的功夫都派不上用场了。所以为什么谈后生问题,五祖师戒禅师后生就是苏东坡,草堂青禅师的后生就是曾鲁公,真如喆禅师的后生成了一个亡国的皇帝,等等,这都是大修行人,开悟者都是这个样子。   所以,你就是断见惑的初果,在七次往返天上人间的时候,你出胎的时候都会昏昧,小菩萨出来也有隔阴之迷。所以在这个生死轮回的过程当中,你是很难作主宰的,所以才衬托出净土仰靠佛力的容易和必要。唯有信愿持名,全仗阿弥陀佛的愿力故,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已经成就了,他临命终时来接引,决定不会虚设。千江有水千江现,十方无量无边的众生,只要有一个众生信愿称名,阿弥陀佛一定来接引,不会有分别心,说:“我来接引你,不接引他”,不是,都会来接引。这个接引对我们非常重要,阿弥陀佛、观音、势至圣众现在前面的时候,来安慰我们,来引导我们,所以我们心不颠倒,如入禅定,如如不动,不是自己自力修行的功夫,完全都是阿弥陀佛现前,佛光注照的结果,令我们自在的、安稳的往生。   这里就提出一个问题,我们有时候很多人会提一个问题,包括最近也在提,临命终时这一念一定要在阿弥陀佛上才能往生,如果没有在阿弥陀佛上就不能往生,于是就谈功夫,这就是又回到自力的功夫了,我一定要念念念,念到临命终时,无论怎么样都是“阿弥陀佛”念头出来。那么,你能有这个功夫,当然我们赞叹,但问题是你没有这个功夫能不能往生?如果碰到一个横死,一个突发现象,这一念没有出来,能不能往生?包括在睡梦当中去世了,能不能往生?这是一个大问题,我对这个问题曾经也以净土问答的形式向大家给出了一个回答。我们从功夫上,要赞叹、要提倡,所以我们要求大家打佛七、百万佛号闭关,乃至一天一万、三万佛号,都是让我们千念万念,把这往生的一念念成熟了,增上往生的品位,我们要提倡、要赞叹。   但是,你不能有另外一个说法,临终这一念没有在阿弥陀佛上,是不是能往生,这是要辨识的。怎么辨识?你平时没有信愿称名,临终这一念又不在阿弥陀佛上,那绝对不能往生,这是没有问题的。但有一种情况,平时有信愿称名,临命终时这一念没有在阿弥陀佛上,能不能往生呢?应该肯定的回答,决定可以往生。为什么?如果这个时候不能往生,那你把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救度众生、临终接引的愿就放在了一个无用的地位,阿弥陀佛临终接引愿,是看到我们秽土自力修行,临终生死关头最难得力,才发这个愿的,这个愿就是要解决我们临终的困难,我们临终是很难把握得住自己的,我们不知道临终是怎么死的,谁能保证临终这一念就在阿弥陀佛上?如果一定要建立这么一个观念,我一辈子念佛都在恐惧不安里面度过去了,不安心哪。如果阿弥陀佛在我们最需要帮忙的地方,他不能来帮忙,不慈悲,没有能力帮忙,没有威力,那阿弥陀佛会这样吗?他是大慈悲、大威德的一尊佛中之王啊。   所以我们看到蕅益大师在这儿讲的这个话,我们才放心。阿弥陀佛圣众现前,安慰引导的时候,“故得无倒”,我们心不颠倒是来自阿弥陀佛那边,阿弥陀佛的加持,自在往生。阿弥陀佛是见到我们这些业力凡夫临命终时这种迷惑、颠倒、散乱、业力沸腾的苦难,就特别发出临终接引愿,来保证我们往生这桩事情。也正因为有这样的殊胜,所以释迦牟尼佛才殷勤再三劝请我们发愿往生。因为你只要发了愿,就能感通弥陀的大愿,阿弥陀佛就会现前帮我们解决往生过程当中的一切问题。你说,是不是难信?但是,是不是感觉到两土世尊慈悲到了极点。 临命终时 心不颠倒(二)   视频:《佛说阿弥陀经》第5讲77’22”-85’50” (文件名:无)   教证:   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佛说阿弥陀经》)   讲述内容:   这个接引这一愿对我们是非常非常重要的,这真是表达了阿弥陀佛至极的慈悲。因为临命终时是我们最难的一个时候,四大的分离,这个神识要出来,但是有时还不想走,各种病苦交加,阿赖耶识的善恶业的种子翻卷,所以是最难做主的时候。如果这个时候没有阿弥陀佛的帮忙,一定要我们自己前往西方极乐世界的话,那可能一万个人,那真是一万个人里面也很难一两个人去得了啊。我们神识一出来到哪去啊?如果“哗啦”一下进了中阴身阶段,就更没办法把控了。所以是阿弥陀佛看到我们临命终时的极度的困难,所以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他来帮助了。他专门发了一个愿了,所以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一定会过来接引我们的。所以,阿弥陀佛又叫接引佛。   我们东林大佛造的佛像的样子就是接引佛的样子,他的右手垂着金色的手臂,来在生死苦海捞漉众生拔出来,他的右手拔到哪去?放在莲华莲台上,来接引。你看我们临命终时神识一出来,马上看到阿弥陀佛在面前,我们那种欢喜,那种有靠的那种安全感,马上油然而生。为什么往生者都能带着微笑走?他看到阿弥陀佛来了他高兴啊。所以这个在世间上去世的人里面,唯有念佛人的面容是最灿烂的,笑得最开心了。   但是这里要注意,是“临命终时”。我们有的同修,他可能求往生的心很切,他常常会发愿:“哎呀!我现在就要走啊,阿弥陀佛你现在来接我吧!”这种情况是不好的,“灭寿取证者,亦非下种处”,你不能故意地缩短自己的寿命,求提前往生,不要这样,这样你这个求的话,你那种躁妄心会出来,会导致很多的颠倒,很多的痛苦。所以这个经文都是讲得这么明确——“临命终时”,不是说你什么时候想走就什么时候走。   可能是有些公案,他听了之后,把特殊的公案作为一个普遍现象。比如莹珂比丘,莹珂比丘就是念念念,念到阿弥陀佛来了,阿弥陀佛说:“你还有十二年寿命”,他跟佛说:“哎呀,十二年寿命我不要了,我就马上走”,阿弥陀佛说:“那三天之后就接你走”。是有这么一个记载,但这个记载,第一,这个莹珂比丘是生起大惭愧心,大恐怖心,他就是断食念佛,他是证得念佛三昧,阿弥陀佛来了。而且他向阿弥陀佛请求,阿弥陀佛也慈悲地许可了,也是觉得他的烦恼很重,在这个世间他自己怕又要退转,这种情况是特例,特殊的例子。   如果你求求求,你跟阿弥陀佛还没有见面,你是一厢情愿的,你没有得到念佛三昧。特别是不能是什么,我什么时候要走,我要开往生大会,我要表演给大家看。你念佛往生,你又不是演员,为什么要表演?这么一表演,出了很多笑话。据说一个居士宣布:我某年某月某时走,大家都来送。到时候到了时间,念念念,走不了啦,走不了她也觉得不好意思,不好意思搞得精神都错乱了。所以这桩事情,大家千万要有一种平实的心理,要有高度的信心,把自己交给阿弥陀佛。实际上你求哪一天走,要开往生大会,要表演,都是我执的表现,你的虚荣心在作怪,这都是跟佛法不相容的。   我们正确的心态,我们要有恳切求往生的心,要有这个愿,这个愿要发。阿弥陀佛今天来,我今天愉快地跟阿弥陀佛走。阿弥陀佛还要让我活120岁,我也愉快地活120岁,我把自己交给阿弥陀佛,由阿弥陀佛来安排。阿弥陀佛什么时候让我走,我就走嘛。这样,实际上他也是一个破我执的一个过程。什么叫“南无”?南无,皈命嘛,你把生命交给阿弥陀佛,你就不要考虑,你一定要指定哪个时候走。阿弥陀佛自然临命终时会安全的、稳妥的,拿着莲华,而且是你平时念佛,在七宝池标上你的名字的那个莲华来接引你,自在的、弹指间、一念间、屈伸臂间就到了西方极乐世界。那么,由于有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临终接引,所以这样的往生者临命终时心不颠倒。   这个“心不颠倒”是他的信心决定的,他有坚固的信愿,以这个能感之机,感召了阿弥陀佛兑现他的愿力,他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了,他欢喜了。   “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这个“即得”就是当下就走了,非常快速,这个“即得”就是不隔时啊,当下啊,所以就叫文成印坏。娑婆世界五蕴的身,就像印,印坏了,神识当下极乐世界的生阴就出来了,像文成。所以在这个世间,临终在定之心就是往生极乐世界之时。他这么当下,这说明什么?他实际上说明,在阿弥陀佛前来的时候,阿弥陀佛肯定会放光,圣众都会放光。在这种光明当中,是极乐世界和娑婆世界打成一片的。换句话说极乐世界就在当处,所以他就“即得往生”。这个十万亿佛刹之遥远的西方,这样的一个空间的概念,是根据凡夫的生灭心,凡夫的空间概念来说的。在阿弥陀佛的光明当中是超越了这种时间和空间的,所以他就能“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愿为要务 【愿,尤为急务】   视频:《弥陀要解》第6讲54’00”-56’42” (文件名:弥陀要解 愿为要务)   教证:   又愿者,信之券,行之枢,尤为要务。举愿则信行在其中,所以殷勤三劝也。 (《净土十要 - 弥陀要解》第48页)   讲述内容:   为什么很多人觉得往生净土好像很难,哪那么容易,发愿就能去啊,没有什么修行,哪能去啊,轻视发愿。但佛是很看重发愿的,你已发愿就已往生,今发愿就今往生,当发愿就当往生,这是佛说的啊!   这就显示,依照你产生的深信,深信,前面讲的三种不可思议(录者备注:弥陀名号不可思议、弥陀愿力不可思议、众生能念之心性不可思议),你在这个信心基础上所发的愿,是功不唐捐的,是马上能产生作用的。   那这个愿,你没有信,是发不出这个愿的。你没有信愿,你也往生不了的,所以往生为什么特别强调信愿。所以这个经典才说,如果你有信心就应当发愿,你只要有这个信愿,你就可以往生。   所以蕅益大师前面讲的“得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他是对《阿弥陀经》的义理掌握得非常精遂所说出来的,他是有经典依据的。你只要有信愿就能往生,你说这是多么不同的声音。   为什么发愿就能往生?这个愿是凝聚着信在里面的,是“信”字的文券,文券就好像你跟谁签了个契约,一个人拿着一份,你拿着一份凭据,那就是具有它的法律效应的,就有它的作用的。   这个愿又能引导你的行持,像门枢一样,你要启动这个门要门枢。所以这个愿,你发愿里面包含信、含摄行,愿里面就含摄信愿行三资粮,而且在这三种当中,发愿更为急务,你的愿里面就有行在里面、就有信在里面。所以释迦牟尼佛在这个经典当中三次殷勤劝愿,三番劝愿。 净土法门的修行关键:发愿   视频:《佛说阿弥陀经》第5讲27’01”-35’54” (文件名:无)   教证:   舍利佛,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 (《佛说阿弥陀经》)   讲述内容:   这个发愿在我们的生命当中是非常重要的。为什么要劝勉发愿?因为西方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愿力建立起来的,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每一愿也都是要愿我们众生到那去的,对应着阿弥陀佛的那种愿海,我们也要发出跟弥陀大愿相应的愿。他愿接引我们去,我们就应当呼应,我愿意往生。   那这个愿要发自真心了,这个真心的愿发出来就会产生一种力量。我们说阿弥陀佛建立净土是由他愿力建立的,十方世界的修行人、菩萨成就佛果,也是由他的愿力来推动的。所以就是通途佛法,你讲修菩萨道,也得发菩萨四弘誓愿,四弘誓愿是一种动力机制,是一种指向目标的一种坐标。那么我们每个人,就是凡夫在这个三界里面轮转,实际上也是由于我们的愿来决定的。所以无论世间的这样的情况,还是出世间的解脱,都跟这个愿有关系。愿是影响我们的行为,愿影响我们最终的归宿。   你看我们从这些《高僧传》上都能够看到,你这个愿都不能随便发,你随便发就随便开玩笑发的愿,都是会兑现的。   曾经有个比丘,他就是修行了几十年,也觉得是不是能解脱啊,也没有什么把握。他有天行脚到山上,对着一块石头就说,他正好山下看到有一位大将军非常有势力威风,他就跟那个大石头说:“我如果今生不了道,今生能够得道当然好,今生万一得不了道,愿来生做一个大将军”。他就对着石头发了一个好像开玩笑的愿,还真的他今生没有了道,因为你靠通途的方法要了道太难了,你必须要断见思惑,你才能够不在三界里面了。开悟了都不行啊,开悟了你见思惑没有断,还有后有,还要投生,所以这位比丘真的是一转身就做大将军去了。   还有的接受了一些施主的供养,供养了一辈子觉得不好意思,人家施主问:“你愿不愿下辈子到我家来啊”。他只是点个头,好了,一下子过去了,他要报恩啊。所以这个愿不能随便发的。   对净土行人来说,你千万不要去发这个下一辈子我要出家,我要做大法师,我要这个,广修佛法,这个你都不要去发这个愿,就是发愿生西方极乐世界。   所以这个,佛也在告诉我们,一定是愿生彼国,没有第二个愿,目标非常单一。我们念的每一声佛号,都是包含着愿生彼国的信心,绝对不能包含着要开悟,要得神通,要这样要那样的,那就不正确了。所以这个“应当”两个字,特别是包含着信心,你有深信再发愿,有这个深信切愿,你就绝对能够往生。   蕅益大师说:深信切愿,临终十声乃至一声,都能往生。得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如果你不具有信愿,只是把这个念佛作为做功夫来使用,那么你纵然功夫念到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银墙铁壁那样的水平,你也往生不了,亦无得生之理。   所以这个发愿是非常重要的。你只要愿意往生,阿弥陀佛绝对能令我们往生。这个愿就改变了一种我们凡夫的心态,这种改变马上就会感应到。这种感应我们可以用个比喻,比如阿弥陀佛已经成就的四十八大愿,就是一个大磁场、大磁铁,他能够有很强的摄受吸纳的功能,在整个法界都有吸纳的功能。但是比如这个大磁铁,他能够把那个针吸过来,但是对一根草,它不产生作用,是不是?它不同质,一块玉,也产生不了作用。那就你想想,我们如果是发的是凡夫的心,五欲六尘的心,求人天福报的心,就好像一根草。一根草跟大愿的磁场,它产生不了一种吸摄的功能。那么,如果我们当下听闻,这个在信心的情况下,真的从内心深处生起了一个愿求西方极乐世界的愿的话,好,你当下这个心就从一根草变成一根针了,你变成一个针,马上跟这个大愿的磁场就产生一种吸纳的关系了,所以你的往生就是非常自在了。如果你还是一根草或一片玉,比如那块玉,就是他修其他的法门,修得很清净,很有功德,但是你还是一片玉,虽然是比较透明,但是你还是跟这个无缘哪。   所以净土法门不在你的功夫,你的功夫就是到了阿罗汉的水平,如果你不发愿,你也去不了。发愿就是转变一种心态,跟阿弥陀佛的愿产生同质对应,吸摄的关系,所以这就是重视发愿的一个重要的原理。   所以为什么我们每天要发愿呀。但是要注意这个愿一定要从内心发起来呀,不是念给其他人听的,说“啊,我愿意往生”,真的阿弥陀佛来了,“哎呀,不行啊,我还得要告几年假呀”,这个愿就有问题了。   这次我们在人才培训班上,最后,大家谈体会,让大家表演一下。其中有一位居士,她就念那个莲池大师的《西方发愿文》,她念得非常恳切,跪在那儿念,念念,念念,她都念哭了,整个她用她的全身心的力量来念这个《西方发愿文》啊,念得非常好。莲池大师《西方发愿文》,理事具备,非常好。大家要从内心恳切地把这个愿心发出来,那么这样我们就被阿弥陀佛的愿海所摄受,我们就已经回归到了阿弥陀佛的大悲愿海了,就决定能够往生。 信的内涵   视频:《佛说阿弥陀经》第1讲 54’39”-60’56” (文件名:无)   讲述内容:   大乘佛法特别强调信心,佛法大海,唯信能入。这个信在五根、五力里面都是摆在第一,在所有的善法里面,它都是最重要的。   所以这个信,就表达为什么呢?对那种实相,刚才讲常、乐、我、净的这样的一个体性,你能够相信,你能够认可,你能够有好乐希求之心,这就是你的信。换句话来说,对西方极乐世界全体的依正庄严、阿弥陀佛的愿力、六字洪名的功德,你能产生绝定的信心,这就是信。那有这个信呢,它就象这个狮子吼,就能够冲破一切怀疑。   我们内心对这个出世的大法,常常是有很多的怀疑。大家可以扪心自问,你是不是念念阿弥陀佛的时候,有时候忽然蹦一个念头出来,这个阿弥陀佛是不是真的有啊?如果我天天念,好象念得越来越没什么味道,念得又是昏沉,又是掉举。念得又没有味道,世间法、世间的五欲又享受不到,到时候真的没有阿弥陀佛,没有西方极乐世界,那我可不是吃了大亏吗?他都会生起怀疑的。   所以我们一定要用这个信,通过闻修,熏习我们这个信根,让它扎在我们的深层里面去,接上我们智慧的水,这样的信根破土而出,才能产生力量。这种力量上来了,才能破除一切怀疑,才能够冲破一切烦恼。如果这个信根的力量上不来,我们常常会有怀疑的,这个怀疑一来就会伴随着我们的懈怠、放逸,我们的种种烦恼,中间就会退转。我想新加坡居士也会感觉到,十多年、一二十年来念佛的人,说不准中途有很多掉队的,去修其它法门了。他为什么会退转,去搞其它的?还是信根,信心没有解决的问题。   那么,一般我们讲信心的内涵,从内涵上来说,善导大师有两种深信,蕅益大师有六种信心的表述。这些我原来在《净土资粮》都说过,这里简单把这信自、信他说一下:   一个净业行人首先要信自,信自是什么?就是信我们具有无量光寿的性德,信我们有佛性,信我们这一念佛性跟阿弥陀佛是平等的。虽然我们还在这里轮回,但这个佛性没有减少,阿弥陀佛是已经成佛的佛,我是未来将成的佛。佛性上是平等的,一定要内重己灵。“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所以,我们念佛的目的要指向作佛、成佛,一定要信自。如果信自不能解决的话,只是信他,那么他的往生也是在边地疑城,一定要先解决信自问题。   然后,再就信他。信他,从这个自信的性德来看,这个“他”是究竟圆满的佛的他佛。那么这个他佛,是把我们本具的无量光寿完全彰显之后,他是彻证宇宙法界的一切事理因果,并且具足大慈悲心。所以这样的,我们信他,是通过他佛的加持力,把我们的本佛、自佛的功德显发出来。这就是托彼名号,显我自性。但这个“他”,实际上跟我们的自性是密切相连的。所以这个,蕅益大师常常说:净土法门全在了他即自。要了达全体的他力,就是自力。这个他力,这个“他”在传达我们信息方面,就体现他的教法。“他”比如:他佛,有释迦牟尼佛给我们讲《阿弥陀经》,讲信愿持名一法;有他佛,有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建立四十八大愿,把这个愿力光明凝注在这个名号当中,来给我们真实的救度;他佛也有十方诸佛,伸出广长舌像来证明这个教法的真实不虚。这就是信自和信他。 愿的内涵   视频:《佛说阿弥陀经》第1讲 65’47”-74’29” (文件名:无)   讲述内容:   这个“愿”就是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为什么要不断地,在《阿弥陀经》是三番劝愿,不断地劝,劝一次还不行,还有劝第二次,还有劝第三次。为什么释迦牟尼佛这样的苦口婆心三劝?实际上在告诉我们,我们这个世间的众生,这种求愿往生的心是很难出来的,这种出离心是很难的,出离心体现在要有厌离心。   好,那对娑婆世界这个世间虽然五浊恶世,种种的恶境,浊恶、不善,五欲六尘,但这个世间我们呆久了,它已经成了我们的性格的一个组成部分了,所以要让我们去厌离它,是很不容易的。特别是人在顺境的时候,在富贵的时候,那就更难厌离呀。你叫他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他会跟你说:“我这个生活很好啊,这就是我的极乐国啊”。   所以要了解,我们这个娑婆世界这种五浊恶世,阎浮提的种种的苦境,这是我们的自心的业,这是业力的心所感召的秽土;西方极乐世界是我们的清净的心所感召的净土,都是我们心变现出来时。所以知道这个秽浊的地方是我们心变现出来的,我们要舍它,舍它要舍到究竟,就是求出离。   这种求出离,我们祖师大德常常会表述,就好像怎么求出离?关在牢狱里面,你要出牢狱,奔向自由,那样的心。你在茅坑里面,一天到晚像过着蛆一样的生活,你要从茅坑里面出来。火宅已经燃起了大火,房子要倒,你要从火宅里面逃命,要有这样的心。这个娑婆世界五欲六尘浊恶的世间,就是火宅、就是茅坑、就是牢狱,不容一刻的停留。这种出离心。他不容易呀!不容易,所以要用种种善巧方便,讲不净法,讲无常观。   这次你看我们中国大陆的四川地震,这一震,无论教内外的都会感慨,无常!无常!一切功名利禄在这个地震面前,它都产生不了作用。所以我们中国大陆有个现象,从地震以后到寺院的人多了,了解佛法的人多了。无常啊!苦啊!特别是这种地震灾区的种种的苦难的样子,而这个是随时可以出现在我们的身边的,我们在座的所有的人,都可以说是地震的幸存者啊。作为幸存者,你用什么样的心态面对这种种的灾难?而且这个世间由于人的贪欲,造作种种的恶业,整个的生态环境、海洋、地貌等等,都已经是完全被人搞破坏,破坏掉了。所以未来的自然灾害真的是越来越频繁,原来可能几十年几百年出现一次,可能现在我们要常常遭遇到。   所以面对这些,我们真的要生起极强的厌离心,种种的灾难在面前还不警觉,那真的是冥顽极矣呀。所以厌离娑婆,这也是即烦恼为菩提,这个世间种种深重的苦难,它是激活了我们的出离心。现在我们看报道,北极可能就2010年,或最长2012年全都融化,整个的海面又提高多少,5米6米,我们新加坡也在海边,当海水提高的时候逃往何处啊?有的人就往平原高山地方,那也不安全啊,那些发达国家就捉摸着要建立航天探测器,移民到其他的星球去。移民其他星球也很困难,移民的可能也是少数。更何况有人、有欲望、有种种内心贪嗔痴的人去了,再干净的地方都被他又搞成一个第二个地球了。所以都不究竟,最究竟的方法,赶紧移民到西方极乐世界去。   所以这样的一个求出离,要舍到究竟,方无可舍。无可舍是什么?你到了极乐世界,永离众苦了。欣求极乐,要取到究竟,就是求往生,念念求往生。这个古人,你看善导大师写的著作都是愿往生、愿往生、愿往生,不断地重复,不断地说,每句话都说愿往生,警觉我们啊!那个善导大师都生活在隋末唐初,中国政治经济、物质生活是鼎盛的时候,他都具有着那么深切的出离心。现在我们活得这么惨不忍睹的时候,还说幸福的日子比蜜甜的话,真的是…… 求往生啊!求往生你取到究竟,就但受诸乐了。所以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是由我们的厌离娑婆、欣求极乐来成就的。这是愿。每天要发愿,只要有愿,就能够若已愿就若已生,若今愿则今生,若当愿则当生。你只要发愿就能往生,世间上哪个法门还有这么慈悲的?只要你发愿啊!   没有《阿弥陀经》跟我们说,我们都不敢说这话,这经文就是这么表达的。所以我们一定要成就“若今愿若今生”。如果今生还往生不了,那可能又轮转百千万亿劫、无量劫。虽然轮转很多劫,你今生能在这里听闻到这座《阿弥陀经》的讲座,就种下了一个往生的金刚种子,那就属于“若当生”的范围,当愿当生。一定要从内心发起真切的愿,不是口头上天天发愿。有很多人是口头上的,“哎呀,佛呀,我要往生呀,我真的…” 一但佛真的来接引了,“哎哟”就害怕了,再要告几年假了。贪生怕死,经不起考验。 今愿今生(一)   视频:《弥陀要解》第6讲59’28”-64’43” (文件名:弥陀要解 今愿今生疑)   教证:   问,今发愿但可云当生,何名今生。答,此亦二义。一约一期名今,现生发愿持名,临终定生净土。二约刹那名今,一念相应一念生,念念相应念念生。妙因妙果,不离一心。如称两头,低昂时等。何俟娑婆报尽,方育珍池。只今信愿持名,莲萼光荣,金台影现,便非娑婆界内人矣。极圆极顿,难议难思。唯有大智,方能谛信。 (《净土十要 - 弥陀要解》第48页)   讲述内容:   有人问,今发愿应该说当生,为什么说今发愿今生呢?“当生”比如我们现在发愿,应该说临命终时往生,怎么去理解“今发愿今生”。好,这里面回答有两层意思。   第一个意思,就是从我们的分段生死来看,从我们这一期的寿命,把这一期业力的寿命称为“今”,所以现生发愿持名,临终决定往生,所以就是今发愿今往生。好,这是从我们一般人接受的常态去解释,觉得也能够说得通。   但实际上“今发愿今生”有更深邃的意思在里面,这对念佛法门有深入的人才能相信。就是,把我们念头刹那刹那的生、住、异、灭,像激流水。好,那你每一个念头,刹那的念头就是“今”,你的一个念头起来就是生,你的念头灭下去就是死,所以念头的生灭就是一个生死,那阿弥陀佛临命终时,这个“终”,有时候就在念头当中,它灭的当下都有着阿弥陀佛愿力的兑现。好,当一个刹那的念头为“今”的时候,你具足信愿的这个念头,当下就往生。这叫“一念相应一念生,念念相应念念生”,那这种因果就奇特哦,不可思议,就叫妙因妙果。因为你起的这个念,这个念里包含你的愿,这个愿马上在西方极乐世界作出了一种回应。所以净土经典有很多证明,《圣贤录》里面表明,你只要起心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马上西方极乐世界就有一朵莲花出来,标上你的名字,然后你信愿称名的功夫越精勤,那朵莲花就越灿烂、越大,如果你中途退转了、不念了、懈怠了,这朵莲花就枯萎,那你看,你真诚发愿的当下,西方极乐世界就有莲花出来,可不就是“一念相应一念生”吗?   所以,对往生这一点,不是说非得要等娑婆世界的这个业报身尽了才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从究竟圆顿的净土教理来看,你当下信愿称名这一念,西方极乐世界的莲华就出来了,可以说当下你就不是娑婆世界的人了,你已经是极乐世界的嘉宾了。   这是不是太圆顿了,太不可思议了?所以蕅益大师都赞叹这叫“极圆极顿,难议难思”,唯有大智慧的人才能够信受。虽然圆顿到让人难以相信的程度,但是,“一念相应一念生,念念相应念念生”,今发愿则今生,这样的圆顿境界真实不虚,就看我们“今发愿”的那种真诚度,那种感通的力量。 今愿今生(二)   视频:《佛说阿弥陀经》第7讲 09’24”-19’43”   (文件名:无)   教证:   于彼国土,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                (《佛说阿弥陀经》)   问,今发愿但可云当生,何名今生。答,此亦二义。一约一期名今,现生发愿持名,临终定生净土。二约刹那名今,一念相应一念生,念念相应念念生。妙因妙果,不离一心。如称两头,低昂时等。何俟娑婆报尽,方育珍池。只今信愿持名,莲萼光荣,金台影现,便非娑婆界内人矣。极圆极顿,难议难思。唯有大智,方能谛信。 (《净土十要 - 弥陀要解》第48页)   讲述内容:   已愿已生,今愿今生,当愿当生。那怎么理解这个“今愿今生”?   一般从时间态来看,我们说我们现在发愿应该也属于当生的范围,为什么?你必须还要过一段时间到你临命终时啊。那么,这里可以理解为,你这一期的生命,叫分段生死这一段作为“今”,所以临命终时你往生,也属于今愿今生的范围。   但如果你要细微地去理解这个“今愿今生”,那不是一期生命是一个“今”,而是我们这一个念头的刹那,刹那,当下这一念,刹那的念头为“今”的话,我们讲,临终接引,其实从念头当中,我们这一念头生起来的时候,就生了,这一念灭下去就是死了,就是我们的临终了。那么在每一个灭下去的念头当中,阿弥陀佛临终接引就应该兑现。如果把这个刹那作为“今”的话,我们至心称念这句名号的时候,你只要这一念与阿弥陀佛的愿海相应,马上你就生了,不是说要等临命终时,你当下就往生了。当下就往生了,可能我们还觉得很难理解,我们常常看祖师大德会开示一句话,常常讲“一念相应一念生,念念相应念念生”。说你这个往生是你相应往生了,你只要有一念跟什么相应,跟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相应,跟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相应,你的愿和弥陀的愿相应了,你当下这一念就往生了,你每个愿都相应了,你每一念都往生了,这就不是要等到你娑婆世界这个业报身到你临命终报尽了才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实际上就在当下,信愿持名的当下,你的心已经过去了,那个七宝池里面,就标上你名字的一朵莲华出来了。也可以说,你当下就不是娑婆世界的人了,虽然你还没有到极乐世界去,但已非娑婆世界之久客,所以你身体还在这里,已经是极乐世界之嘉宾,这个是非常神妙的。   这里体现就不可思议了,就是我们念佛的这一念,我们当下这一念,它本身就是神妙莫测的,它与阿弥陀佛的这种极乐世界名号功德,它形成一个互渗互即的关系,怎么互渗互即呢?常常讲因陀罗网,因陀罗网它有很多宝珠,一千个宝珠,一千个宝珠,这个摩尼珠映了另外一个摩尼珠信息在里面,甚至把999个摩尼宝珠的信息都映在这一个珠子里面,这含摄所有珠子影子的珠子又映在第二个珠子里面去了。那么这个比喻,我们正在念佛的时候,我们就是一个摩尼宝珠,阿弥陀佛极乐世界也是一个摩尼宝珠,那么我们这个宝珠和那个宝珠的信息是能够互渗的,互相摄受的。互相摄受,所以当我们在念这个名号的时候,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就在我们的心中,而且当我正在念佛的时候,我这个心已经在西方极乐世界里面去了,就像两面镜子,这两面镜子对照,这面镜子有那面镜子的信息,那面镜子有这面镜子的信息,相互含摄的,所以我们这一念心可以遍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我们说佛有妙明真心,我们当下这介尔一念的心,也能够遍到整个法界,遍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横遍十方,在凡夫的念头当中,也有这样的妙用,横遍十方。那从竖穷三际来看,它也是神妙的,同时态的,所以能够竖穷过去、现在、未来三际,那竖穷就是超越了过去、现在、未来三际的那种隔别,你超越了这种隔别的时候。当你念佛的时候就是见佛的时候,当你见佛的时候就是成佛的时候,你求往生的时候,即是你往生的时候,即是你的度化众生,这个过去、现在、未来三际一下子是同时的,没有前后的差异。这就是因陀罗网的宝珠光光互摄的,把那种超越时间和空间的神妙展示出来的道理。   那么这个道理在事相上,是能找出事相证明的。就是我们在娑婆秽土至心念佛的当下,极乐世界一朵莲华出来了,我们怎么去想它的道理想不通,但是它是事实。   《净土圣贤录》记载一个宋代的越国夫人,她是一个郡王之妻。她的丈夫是宋哲宗的叔父,所以他在一个地区就做王啊,她就是王夫人,她就信仰净土法门,专门念佛,而且引导那些妾啊、婢女啊,就引导她们来念佛。但是有个妾啊,很懈怠,她就呵斥她,最后妾在她的督促之下,提前就往生了。往生之后,这个妾就托梦给另外一个妾啊,替我感谢正夫人啊,感谢夫人,传达感谢的信息。越国夫人说,她往生了,如果她也托梦给我,我才相信。果然当天晚上,那个已经往生的妾就过来,告诉她:“感谢夫人,由于你的督促,劝信,我已经往生了”。这个夫人说:“哦,极乐世界,你能不能把我带到极乐世界去看一看”?她说:“可以”,就带她去。越国夫人到了极乐世界就看到莲华池里面,很多莲华,有大有小,有荣有枯,这就跟本土的还没往生人的念佛的功夫相关的。当时她就看到,莲华里面有个穿朝服的,杨杰,杨杰她认识啊,杨杰是个大居士,虽然是参禅的,但他也修净土,七宝池就有他朵莲华,他的形象就在那里。而且还有一个马玗,也是那个时代的官员。她看到之后,她说:“这里怎么没有看到我的莲华啊”,妾说:“你不要急”,就把她引到不远的一个莲池里面,看到一朵非常大的,放着炽盛光明的莲华,就告诉她:“这就夫人的莲台”,上品上生的莲台啊。这个夫人看着,醒过来之后,悲喜交集,她果然就在她八十岁的那一天,八十岁生日那天,站在佛像面前,持着香炉,点香炉念佛的时候,她站着往生了,这个越国夫人。   所以,这样一个若今愿,若今生,就反映着净土法门的神妙,我们至诚念佛,当下就往生了。不是说非得一定要等临命终时。 二种真实 【自利真实与利他真实】   视频:《观经四贴疏 散善义》第2讲-2 03’51”-11’08”   (文件名:观经四帖疏_散善义 二种真实)   教证:   又真实有二种:一者,自利真实;二者,利他真实。言自利真实者,复有二种:一者,真实心中制舍自他诸恶及秽国等,行住坐卧,想彼一切菩萨制舍诸恶,我亦如是也;二者,真实心中勤修自他凡圣等善。真实心中口业赞叹彼阿弥陀佛及依正二报;又真实心中口业毁厌三界六道等自他依正二报苦恶之事;亦赞叹一切众生三业所为善;若非善业者,敬而远之,亦不随喜也。又真实心中身业合掌礼敬四事等供养彼阿弥陀佛及依正二报;又真实心中身业轻慢厌舍此生死三界等自他依正二报。又真实心中意业思想、观察、忆念彼阿弥陀佛及依正二报,如现目前;又真实心中意业轻贱厌舍此生死三界等自他依正二报。不善三业,必须真实心中舍;又若起善三业者,必须真实心中作。不简内外明暗,皆须真实。故名“至诚心”。 (《观经四贴疏》第123-124页)   讲述内容:   这个真实又分为两种,一种是从自利的角度来谈真实,一个是从利他的层面去谈真实。   自利真实,我们来看看,作为净土行人来说,你厌离娑婆,欣求极乐,这个心是不是从真实心里面出来的。那么真实心里面体现在身口意三业,厌离娑婆,欣求极乐,可能是不大容易了。   比如身业,如果真实的求往生的人,我们常常看到同修,让他念念佛,让他诵诵经,哎呀我很忙呀,我忙得不得了啊,我没有时间啊,就是十念法也没有时间啊。你说他的身业全都倒向了世间的事情,就像《无量寿经》所说的,在这剧苦之中,共争不急之务。你的身业都在这种世间的五欲六尘里面去做,那么你就从你的身业来看,你的重心倒向了这个,你说你厌离娑婆,你不是真实的。如果真的真实,就像《无量寿经》讲的,就是“捐志若虚空,勤行求道德”,把世间的志向全都捐弃,就像虚空一样的,不立呀,然后一心一意求这个至道、至德啊,去念佛求往生,这样的净业虽然一世精进勤苦,然而在无量劫的轮转的这种广阔的时空里面,它就象须臾间,一瞬间一样,你在一瞬间的,你就是一百年,七八十年的时间,你面对无量劫的轮转是不是一弹指间,须臾间啊,你须臾间的精进勤苦,能够后生无量寿国,那是快乐无有极呀,那是沾了个大便宜呀。然而我们就是在这个须臾间的这个分段生死当中都是放不下,一天到晚忙了很多世间的事情。你说这就不是在真实心里面来制舍,轻慢厌舍三界六道轮回的依正二报。   那么口业,也要真实心里面来厌离,来制舍这样的三界六道,这些浊恶这个痛苦的世界。如果口业,天天津津乐道,哎呀,最近出了什么高科技的东西呀,又什么好吃的,又什么流行色啊什么的,你这个口业,你就没有真实的厌离了。   这个意业,要在真实心里面去思惟观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依正庄严,你这种欣喜之心,要欢喜踊跃,那种一提到西方极乐世界,那种手舞足蹈的心,这时候才是真实的。由这个厌离和欣求这是一体两面的,有时候从厌离下手,产生欣求,有时候从欣求下手,自然产生了厌离。但这些都不是很容易的。   我们看到一些同修,如果生活当中碰到一些挫折了,或者忽然检查得了一个重病,癌症了,这时候他想到,哎呀,我要赶紧念佛啊,求往生。如果后来再复查,癌症没有了,误诊了,哎,那算了算了,我还得要干我的事业。你说说,这是不是很多人的一种状态,所以真实心难呐。所以西方极乐世界是“易往”,容易往生,但结局是“而无人啊”,当佛说出这句话,我想佛的心是很酸痛的,无人是什么,没有这个真实厌离欣求的人啊。他都在那里玩手段啊,搞虚假的东西。所以对我们身口意三业不善的东西,也得真实心里面去舍去它,对身口意三业善的东西,必须在真实心里面去作它。不管是在我们家里,别人看不到的时候,还是在公众场合,都要真实。不能说在大众场合,外现贤善精进之相,回到自己寮房里面,回到自已家里,反正别人看不到,睡大觉,迷迷懵懵。小人闲居为不善,见君子然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这是很多人的情况,他自己一个人在的时候就胡作非为,干了很多见不得人的事,然后见到君子在,他就掩盖下来,然后说自己我有什么优点呀,把自己好的一面说出来,恨不得全世界都知道。然后他的那些阴暗面他就把它覆藏覆藏,这都是不真实的。所以要真实心去作才能够有至诚心。 至诚心(一)   视频:《观经四贴疏 散善义》第2讲-1 28’54”-49’17” (文件名:观经四帖疏_散善义 正解“至诚心”(一))   教证:   经云:“一者至诚心”。“至”者,真;“诚”者,实。欲明一切众生身口意业所修解行,必须真实心中作,不得外现贤善精进之相,内怀虚假,贪瞋邪伪,奸诈百端,恶性难侵,事同蛇蝎。虽起三业,名为杂毒之善,亦名虚假之行,不名真实业也。 (《观经四贴疏》第123页)   讲述内容:   至诚心,就是真实心。《无量寿经》阿弥陀佛的第十八愿也特别谈到这一点,第十八愿虽然说十念能够往生,但是他有一个前提,是“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你看这个十声念佛好念,但是“至心信乐,欲生我国”的这种心理背景却不是很容易的,它里面“至心”也就是至诚心,也提出这么一个前提啊,然而我们这些众生还真的在这一点很难过关。至诚心,如果真的有至诚心的话,那各种不可思议的神妙都会出来。   我可以先跟大家讲一个公案,这是出自中国的一部很奇特的一本书《列子》,它里面讲一个什么公案呢?商丘开信伪,商丘开这个人相信不真实的东西的结果。   在春秋战国时期,晋国有一位很高贵的家族叫范氏家族,范子华,他很得晋国国君的宠信,权倾一时。然而他作为一个高贵的家族呢,他也有养士之风,有些食客。当时有两个他的上客,一个叫禾生,一个叫子伯,他们出外办事的时候,来到一个乡村,就住在一个农民家里,这个农民就叫商丘开。住在那里时候,他们两个人就在屋子里面谈他主人,就是范子华的权势,他们正在讲的时候,这个商丘开躲在那个外面的墙根在偷听,两个人就说这个子华的名望和权势,能够使存者亡,亡者存,富者贫,贫者富,他有这个能力,想要你死,你就得死,你活得不顺利的,他看中了,马上就是高官厚禄,使富裕的人能够贫穷,使贫穷的人能够富裕,说子华的权势有这种能耐。这个商丘开在外面听了,他心里就“咚咚咚咚”相信了。你看看,他一生都饥寒交迫,突然还有这么一个人,他就想到他要投奔他,他能使贫者富嘛,我就想富嘛,所以他把那一点小小的田地卖掉了,还借了钱,就投奔到子华这儿来了。子华那些食客、养士都是那些贵族家庭的子弟,所以他一去,年老力弱,长相又黑黑的,衣服褴褛,大家都瞧不起他,甚至跟他开玩笑,就是嘲弄他,奚落他。有一天这些食客就去春游,正好有一个高台,很高的台,其中有个人给他设了一个圈套,说谁能从这高台上跳下去,就能够赏他一百两金子,那么高的几十米高的东西,谁敢跳啊,但是旁边人就捉弄他,故意说我跳我跳,都想得一百金,实际上谁也不跳,这个商丘开也就信以为真,他老老实实说,有一百金子那我来跳,大家就说好好好,我们就把这个机会让给你了,他真的就从高台上就往下跳,这一跳呢,你看他就像小鸟一样的落地,没有任何的损伤,身体没有任何的损伤。那这种事情大家开始以为是偶然的,也就没有太在意。那过了一段时间,这些人又戏弄他,就走在一条河旁边,河岸上,大家就说,河对岸有个山洞,那个山洞里面有宝珠,实际上没有的事,大家开玩笑,旁边人说哎呀那我去我去,这个商丘开他扑通一下,他先去,他真的就游过去了,游过去还真的游过来,还真有宝珠带回来了。这是第二桩事情,大家这时候就觉得奇怪,大家都知道那里是不是有山洞,山洞里面有什么东西,大家都是觉得没有的事,还真的他找到了,这第二桩事情。第三桩事情呢,忽然有一天子华家里起火了,那里有很多仓库,有很多财产,这时候子华就跟这些食客说,谁能够从火里面把那些财物救出来,这个财物就赏给他,谁也不敢去,烈火熊熊,但是这个商丘开听说里面有金银财宝,而且能够赏给他,他自己就冲进火海,冲进火海来来去去几趟,运了不少东西出来,自己一点问题都没有。这个事情一来,这些食客赶紧就对他鞠躬作揖,甚至给他下跪,说你原来是有道之人,你原来还装得什么都不懂,你能不能给我传道啊?说他是有道之人。这一说呢,这个商丘开他就说了,他也很老实的一个人,一个农民嘛,他说我没有道啊,我甚至我当时的心是怎么状态我也不知道啊,一概不知道,但是他倒是说,我就是由于听了两位上客说子华主人是有这样的权势,我就很相信,很相信来了之后,我就唯恐自己这个诚心不到那个位上,我的行为不及那个至诚的程度,所以碰到任何事情我都没有想到他是什么东西,都是没有利害相关的这样的心,只是一心一意真诚而已,所以才是这个结果,今天我听你们说原来跳高台是会伤害生命的,水也会淹死人的,哎呀,我这一听才害怕了,水火无情,这哪能开玩笑啊,他现在是害怕了,他当时只是唯恐自己的真诚心不够而已,一心一意去做这桩事情。这一说,这些食客就明白道理了,以后这些人,那些很傲慢的人,见到一个哪怕是农夫、清洁工都不敢轻慢,赶紧下车,要作揖的。   那这桩事情被宰我,就是孔子的学生听到了,他就问孔子,把这桩事情向孔子作汇报,请问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孔子有一段话,是非常精辟了,这只有圣人才能够概述的出来,孔子就对宰我说,他说:“你知道不知道啊,这个至诚之人啊,就是诚到了极点之人,他就可以感物,可以动天地,感鬼神,在六合之内没有违逆的事情,都能够动天地,感鬼神,何况一点水火的危险怎么会伤害他呢”。进一步,孔子说:商丘开信伪,他相信的是一个不真实的事情,然而这个相信不真的东西还反而出现了,没有违逆他的心意,这就妙了。相信不真实的东西都出现了那个东西,那么现在,孔子说:“现在你向我求学,你我之间都是真诚的,是双方面真诚的,哪能不成功呢”。商丘开还是单方面诚心,他都能出现这个结果。   从中我们来体会,为什么净土法门需要至诚心。因为阿弥陀佛在不可思议无量劫以前,用五大劫的时间从他的真诚心里面发出了四十八大愿,又无央数劫用他的真实心来圆满这个大愿,成佛之后又用他的真诚心,揭开了广度众生的序幕。阿弥陀佛对境已经很真诚了,现在就看我们是不是真诚了。阿弥陀佛真诚地接引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有真诚求往生的心,这两个诚心一对应,就像磁场吸针一样的,任运的吸摄过去,哪能不往生呢?二诚相感。所以阿弥陀佛已经成就了真诚心,现在问题就是我们常常是虚假的心,所以善导大师在这里,是要解决我们凡夫众生这种虚伪心问题,就特别提出至诚心。   那么这里就阐明,我们这些念佛的人,一定要身口意三业所修的一切解行,我们用真诚心去理解、接纳阿弥陀佛的信愿,这是属于解的范围,解就是信愿的范围,他的信愿是从真实心里面生出来的,由这个真实心产生信愿,由信愿导致他的行为,他去念佛正行,他去净业三福助行,这些都是要从真实心里面去做的,然而这一点却是我们最大的挑战。   我们看到儒家的典籍《中庸》,它用很多篇幅探讨这个“诚”的问题,为什么儒道释三家圣人总是谈“诚”的问题,这也是下了一副药方,是说明我们中国,震旦国人,他有一种国民性,是不真诚。   在我们古代,这个菩萨戒,当时在魏晋南北朝的时候,真谛三藏曾经想把菩萨戒的律藏传到中国来,然而这个律藏一搬到船上,这个船就下沉,当时真谛三藏就把船上所有的东西全部抛掉,然后这个船还在下沉,最后直到把这个律藏搬到岸上,这个船才浮起来。浮起来之后,这个真谛三藏感慨了一句,说这个菩萨律藏跟东土是这样的无缘。还有,当时天竺国来三藏法师叫昙摩谶,是很了不起的一位大德,我们有一位比丘叫法进,他就向昙摩谶三藏去求菩萨戒,当时昙摩谶三藏说了一句这样的话,说东土还有菩萨戒的根机吗?说这个国家的人,性多狡诈,又无刚节,所以就不跟他去谈菩萨戒问题。这位法进比丘还是很争口气喽,为中国人争口气,他就带着大惭愧心、大忏悔心自己去求,求弥勒菩萨,这样每天忏悔,每天求,求了三年,他真的感到了菩萨戒,弥勒菩萨给他授菩萨戒。当他受完之后再去见昙摩谶的时候,昙摩谶一看到他的样子,马上站起来了,说:“哎呀,你已经感到了菩萨戒了”。所以昙摩谶才开始接受了翻译菩萨戒译本的请求。   从这两点来看,说明我们中国人有一种内在的狡诈的心,这种狡诈心可能在世间法用得左右逢源,如鱼得水,能够得点世间的东西,然而用在修道上,那就是灾难了,他得不到一点利益,尤其在净土法门,念佛方面,他就不能感通弥陀的大悲愿力,往生不了。所以善导大师在这里非常苦口婆心地说,警诫,不能外现贤善精进之相,内怀虚假。有很多虚假的人,外面装着他很持戒,很精进,很修行,很大德的样子,相状表演出来,里面却是虚假的,来表演给别人看,无非是名闻利养啊。 至诚心(二)   视频:《观经四贴疏 散善义》2014年 第1讲 (文件名:微开示 第67讲 至诚之心)   教证:   经云:“一者至诚心”。“至”者,真;“诚”者,实。欲明一切众生身口意业所修解行,必须真实心中作,不得外现贤善精进之相,内怀虚假,贪瞋邪伪,奸诈百端,恶性难侵,事同蛇蝎。虽起三业,名为杂毒之善,亦名虚假之行,不名真实业也。 (《观经四贴疏》第123页)   讲述内容:   至诚心就是真实心,不虚假的心,这就要告诉我们修净土法门的人,身口意三业所修的信解和你的行持必须从你的真实心里面透显出来。不能作伪,不能装假,不能外面表现成很贤良,很精进修行,实际上内心是欺骗人的,虚假的,心口不一的。内心充满着贪瞋邪伪,都是机心在起作用,都是做表面文章,无动于衷。自己无始劫以来的恶性,你不去对治不去控制,做的事情就是损人利己,没有一点无我的空慧,大慈悲心的表达。是一个假名的佛弟子,好像也讲修行,那这样的内心一点都没有改变他的烦恼习气,做点表面文章。这样的所谓的善行都属于杂毒之善,就是夹杂着贪瞋痴的毒的善,又称为虚假之行,都是假招子,不是真实的净业。   如果是存着这样的心来修净土法门,纵然修得很辛苦,日夜十二个时辰,急走急作,如救头燃,都称为杂毒之善,不真诚。想要回向这样的杂毒之行求生极乐世界,那是不可能的,不能达到目标的。为什么呢?不相应,不能感应道交。为什么不能感应道交?是由于阿弥陀佛因地当中发的大愿是从真实心里面出来的,由这个大愿所引发的六度万行是真实的行持。把所有六度万行,佛的果地上的功德凝聚在六字洪名当中,这个名号也是真实心的结晶。所以阿弥陀佛因地无量劫以来的修因证果的全过程,一念一刹那,哪怕一刹那这么短的时间,身口意三业所修的,都是从真实心里面所透显出来的,一切行为造作都是真实的。真实和真实才能对应,真实和虚假它对应不了。就好像这个磁铁能够吸那个针,它相应,吸过来了,那是一根草,它不相应,它不发生作用。   所以念佛,你说每个人都能念佛,但是你跟这个佛号能不能相应?这是一个很关键的。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一念相应一念生,念念相应念念生。那怎么相应?首先就必须要有至诚心。那恰好这一点对于我们这个世间众生是极大的挑战,我们这个世间众生太虚假了。为什么坑蒙拐骗这么多?出口都是讲假话,搞得成了他第二天性。你在世间法搞假搞多了,搞假搞多了把假作为真了,自己也骗进去了,修出世间法,能相应吗? 深信之心   视频:《观经四贴疏 散善义》第2讲-2 12’31”-23’36”   (文件名:观经四贴疏_散善义 深信之心)   教证:   “二者深心”。言“深心”者,即是深信之心也。亦有二种:一者,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已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二者,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 (《观经四贴疏》第124页)   讲述内容:   “深心”就是深信之心,就有深刻的信心这样的心。   这种心分为两个层面:第一,是对自己凡夫的严峻解剖;第二,是对阿弥陀佛的一种观照,这两者是互为表里的。   那么第一是,从我们人性负面的观照,决定深信,这种深信不是一般的,有决定、肯定,彻到了他的本质。深信什么?深信我们这一期的生命,我们自身他不是讲自心,是身,就是我们的业报身,业报身相配合的是我们虚妄的八识的心,这样就是这一期的身心结构,那么当下是罪恶生死凡夫。大家看到这一点是不是像当头一棒,我们自己想一想,我们是不是平时天天贡高我慢,总觉得自己了不起,我们似乎很难跟自己说我是一个罪恶生死凡夫。然而善导大师他却是给自己认定,自己是一个罪恶生死凡夫。   对这一点,我本人原来看《观经四帖疏》,我也看过好几遍,看这两段也都没有什么感觉,入不到心里去,好象讲罪恶生死凡夫都是讲别人的事情,大概我不是,我是例外。我是在九九年,大家都在讲世界末日的时候,我就第一次去做十天百万佛号的这样的闭关活动,我通过那个十天,实际上是念了十二天,那种艰苦卓绝的搏斗,才对这两句话有深刻的认识。我出来以后有一位沙弥他问我,他说你这次闭关有什么收获?我说这次闭关使我相信了善导大师的两句话,就是这两段文字,有一种刻骨铭心的感悟。通过那个佛号的持念,透过六字洪名的光束到我的内心,我观照我的念头,那就是可以用罪恶两个字来表达。《地藏菩萨本愿经》讲的阎浮提众生举心动念无不是恶、无不是罪,真实不虚。我们每个念头都是充满着贪瞋痴慢疑,没有一念的清静,要么就进入无记的状态,你在里面想找几念这种很慈悲的、很平等的、很清静的念头,很难。我们的念头就是罪恶,所以我们的果报就是生死轮回。所以他的总体的结论就是凡夫。我才通过念佛知道了这个罪恶生死凡夫,可以套到自己头上。   那么这样的一个罪恶生死凡夫在无量劫以来他也曾经想出离这个轮回的苦难,也去修行,然而其结果是常没常流转。在轮转的过程当中,三恶道就没下去了,三善道可以伸点头出来喘息一下。然而沉没下去的时间长,伸出头的时间短,所以流转不休。无有出离之缘,这是非常悲痛的。这个出离生死轮回靠我们的力量,靠我们这个罪恶的念头,这样道心道力脆弱的状态,你怎么从一种烦恼的沼泽地出来?你在那里挣扎,越挣扎陷的越深,对那个妄想、杂念,抽刀断水水更流,真的是没有办法。   所以这个缘就很重要,我们虽然有佛性,虽然有佛的种子,但无量劫以来我们遇不到这个强缘,没有这个缘,我们就出离不了轮回苦海,所以要理解“无有出离之缘”。那么这个“无有出离之缘”落实到什么地方呢?是落实到第二个深信,决定深信。   原来阿弥陀佛大慈大悲,他观察到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的众生,靠自己的力量,以罪恶生死凡夫的位格是出离不了六道轮回的。他才来帮我们的忙,他才建立四十八大愿,他才由四十八大愿肇建了西方极乐世界,他才由四十八大愿凝聚了这六字洪名,就以这六字洪名作为救度我们的缘,强缘,不是一般的缘,来慈悲的紧紧的摄受我们这些苦难的众生。我们要相信弥陀的大悲愿力能够救度我们,这个强缘决定不虚,所以没有一丝毫的怀疑,没有一丝毫的忧虑。然后全身心靠倒,乘托阿弥陀佛大悲愿力,绝对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当时我甚至出现过这个意想,就好象我们掉在了一个悬崖峭壁的最底层,想爬上来,然而那个峭壁非常光滑,你怎么爬都会滑下来。在自己爬不上来的时候,他开始一定会想自己怎么爬,没有工具没有一切,没有呼唤的东西,在绝望的时候,爬不上去,就在那里等死。这时候他就换了个念头,试图寻找一种他力的救度。这个念头一出来意外的发现,也是决定的发现原来有个云梯就在自己的手边。你这时候攀上云梯就从峡谷就到了山顶,妙高峰顶。那么这个云梯是阿弥陀佛早已为我们准备的,早已在我们的旁边,只是原来没有相信看不到,现在一念的寻找相信,马上现前了,现前你抓住它就出来了,这时候就是我们苦难众生这种求救的愿望和阿弥陀佛的早已成就救度我们的大悲愿力的一种互动,一种交感。这种交感就能奏响生命的凯旋曲。南无阿弥陀佛!   要有这两种决定相信,尤其是第一种,你没有相信自己是罪恶生死凡夫,他总是认为自己不错,我可以马上修行,可以断烦恼,可以证佛性,目空一切,气吞四海,这种心他不会想到会相信阿弥陀佛,他也不会去寻找阿弥陀佛。所以要有自知之明,骄慢弊懈怠,难以信此法,骄慢的人难以相信净土法门。唯有我们谦卑下来,知道自己不行,知道罪恶生死凡夫一文不值,这时候我们才会去寻找全身心“南无”的对象。   所以,这两种深信就是善导大师建立信心的核心内容,也是一切凡夫众生建立信心的核心内容。 回向发愿心   视频:《观经四贴疏 散善义》第3讲-1 28’40”-34’41”   (文件名:观经四帖疏_散善义 回向发愿心)   教证:   “三者,回向发愿心”。言“回向发愿心”者,过去及以今生,身口意业所修世出世善根,及随喜他一切凡圣身口意业所修世出世善根,以此自他所修善根,皆悉真实深信心中,回向愿生彼国。故名回向发愿心也。又回向发愿愿生者,必须决定真实心中回向愿,作得生想。此心深信,犹若金刚,不为一切异见、异学、别解、别行人等之所动乱破坏,唯是决定一心,投正直进,不得闻彼人语,即有进退,心生怯弱,回顾落道,即失往生之大益也。 (《观经四贴疏》第129页)   讲述内容:   这是第三心,“回向发愿心”。“回”是回转的意思,“向”是指向一个目标,就是将自己过去生以及今生,在身口意三业所修的一切世间的善和出世间的善根,以及随喜一切凡夫圣人的功德的这种善根,全都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但这种回向一定要在真实心里面去回向,不能虚情假意。比如念念佛,听说能得人天福报,我好不容易修到这么点念佛,下辈子做大官,发大财多好啊。他可能还带有一种,如果一往生到了那个地方,无为的功德,他心里可能还有点不大愿意。所以一定要有真实心,深信心里面去回向。   那么这个回向求往生的人,而且在这个真实心里面,要有一个决定的想法,“作得生想”。善导大师这句话非常重要,我们每个念佛行人都要作得生想——我今生一定能够往生。   大家注意啊,一般修行人都很谦虚,认为这句话你是不是你太傲慢了,这不是傲慢,也不是炫耀。我自己是业障深重凡夫,我为什么能够往生?这是由于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保证我往生,是由于佛要我往生,我不得不往生,所以我相信佛故,我就作得生想。你如果老是天天谦虚,人家说你能不能往生呢?他往后退三步:“哎,我不能往生!我往生不了,我业障深重,我见佛都不敢见,我哪能往生,一身罪恶”!似乎他很谦虚,但是他是谤佛啊!阿弥陀佛告诉我们能往生,你说你不能往生,他老是说:“我大概往生不了,你看我又没有念到功夫成片,我又没有念到一心不乱,我又没有怎么怎么样,我哪能往生啊”!他天天想我不能往生、不能往生,他也绝对不能往生。一切法从心想生。所以在这里,善导大师告诉我们作得生想,我们就听话,每天就想到:我一定往生,我一定能往生,因为阿弥陀佛太慈悲了,我如果往生不了,他老人家都成不了佛了,我帮助他成佛,我也就做点功德,我赶快去。“作得生想”,这很重要。   这个念头是对我们的去向有很微妙的作用的,但这点我看很多念佛行人对“作得生想”他不敢承担。有的问:“你念佛很精进哪,老居士,你这个怎么样啊”?“哎呀,我不行哪,我就落一个临终没有什么病痛就好啦”!他对往生没有信心。这就是他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他没有想到阿弥陀佛是如何地慈悲,是如何地有力量,信心不足。   那么这个作得生想的信心,就像金刚般的不受他宗的善知识的左右。现在往往是通宗通教者不信净土。所以善导大师在这里打预防针,异见异学,就是修学跟我们净土法门不同的其他宗派有不同见解的人,别解别行,跟我们不一样的见解、不一样的行门的人,不要受他的动摇,唯是决定一心投着西方这条道路、投着念佛这个方法,向前走。不要一听其他的一说心里就怯弱,人家就嘲笑:“你看看你这个样子,业障深重还想到阿弥陀佛那里去,没门啊”!他一想到自惭形秽,“是啊,我这个人怎么能去啊?我还有残疾啊,我还是个女人呢,我还吃饭都吃不饱,我哪能够到那么好的地方去”!他老是怯弱,这一怯弱他就容易后退,容易就放弃念佛,放弃念佛就失去了往生净土、快速成佛之大利益。这些都是要我们好好地去把握的。 圆发三心 【发三种心 即便往生】   视频:《西方发愿文》第3讲-2 20’11”-26’26”   (文件名:西方发愿文 圆发三心)   教证: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上品上生者。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讲述内容:   如果十方世界有众生愿意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话,要发三种心。这就发心很重要,这三种心一发起来即便往生,决定往生。是哪三种心呢?   一者至诚心。至诚心,大家注意呀,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往生的条件。我们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一定要从至诚心里面出来。至诚,就是真诚到极点的心,没有一点虚假,没有一点造作,没有一点这个玩心机手段。   那讲这个至诚心,实际上对我们这个世界的众生来说都是很有挑战性的。我们由于这种对利益的追求,由于这种竞争,由于这种知识技能的科技,使得我们的心越来越充满机心狡诈。所以这个世间的众生都是讲假话,坑蒙拐骗成风的一个时代,好像你做一个老实人,做一个真诚人,还成了不一样的人、被人嘲笑的人,是这么一个时代。这样的一个社会不良风气一定会对我们产生影响,所以可能我们就会不真诚。   善导大师对这“不真诚”有一个判语,就是“外现贤善精进之相,内怀虚假”,外面显得很持戒很有道德很讲修行,但是里面是虚假的,口业里面说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心里都是想着世间的东西。你一定要在真诚心里面厌离,你有时候做不到哇。很多人说:“好,厌离娑婆!”你叫他一天念一万声佛号,他都说:“我没有时间,我工作很忙,我这样那样…”一天24个小时,让他两个小时念佛,他都说没有时间,你怎么说你就有真实的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的心呢?所以我们很多的行为语言都不真诚。   但佛法这东西这是不能像世间去玩手段、不择手段的,佛法你有一份真诚,就得一份利益。你的虚假骗得了一般的凡夫,但是骗不了自己的心,更骗不了佛菩萨,骗不了天龙八部。所以我们修净土法门的人,修道的人一定要诚实,如说修行。如行而说,如说而行,心、行、说一定要统一,不能虚假。一虚假绝对这就是,你如果是虚假的心,纵然你精进修行,这种善都是杂毒之善,夹杂着毒的善。你杂毒之善、虚假的心想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是不可以的,做不到的。因为这个阿弥陀佛名号就是至诚心里面出来的,你要跟至诚心感应,你也得要有至诚心,两诚相感。所以第一要至诚心。   第二是深心。深心就是深信之心,对这个净土法门要有深切的信心,深信之心,善导大师把它理解为两面。第一,要深信自己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无量劫以来常没常轮转,靠自己的力量不能解决生死问题。一定要深信这个,这就是自知之明,这就是莲池大师在这个发愿文讲的“染心易炽,净德难成,造作罪垢,无量无边”,我们就是这样的众生。所以深信自己业力深重,靠自己力量解决不了问题,这时候才会去依托佛力。所以第二个深信,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就登上了主角了,深信彼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决定救我,没有怀疑,没有忧虑,决定往生。所以深信要包含这两个内容。   第三是回向发愿心。所以我们学莲池大师的这个发愿文,就是解决第三个问题。我们把所有的诵经、念佛、放生,等等世间的福德、出世间修行的功德,全都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然后到极乐世界再回来度众生,这回向发愿心成就大悲心。   如果一个净业行人具备这三种心,一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但注意了,这个三种心固然是上品上生的条件,同时它也是九品往生的共同具备的条件,它都要具备这个。这是从发心来看,净土往生一法你发心就能往生。 中品下生 临终闻法 【中品下生的往生条件(一)】   视频:《观经四贴疏 散善义》第5讲-2 29’43”-35’26”   (文件名:观经四帖疏_散善义 中品下生 临终闻法)   教证:   中品下生者。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孝养父母,行世仁慈。此人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其广说阿弥陀佛国土乐事,亦说法藏比丘四十八愿。闻此事已,寻即命终,譬如壮士屈伸臂顷,即生西方极乐世界。 (《观经四贴疏》第145页)   讲述内容:   通过这段经文,给我们很深刻的启示。我们每个人,要为那些从来没有闻到佛法,在临命终时这个关键时刻,我们要主动地介绍净土法门,介绍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那么很有可能,他借着他生前的孝道的福德,他马上产生信心,马上产生作用,马上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这么快速。   我们东林寺有一位比丘,谈他父亲往生,他的父亲非常老实,但有一点非常孝道,是一个大孝子。平时尽管他的子女都信佛了,甚至他的儿子都出家了,但是他还是天天,就是干他的活,对佛经也不怎么看,也不怎么问。但有一点,他吃过饭,坐在炕上,他愿意听听念佛机,听听佛号,但从来没有开口念过一句佛。结果他有一天,他身体一直很好,他就到他这个大女儿家去串门,串门就一般几个子女家,这个子女住一段时间,那个子女住一段时间,他住在大女儿家的时候生病了,他的女儿也比较有孝道,就赶紧送她的老父亲去到医院去看。看的话,准备打那个吊瓶,那个吊瓶的针插不进去,插不进去,他这个人也不愿看病,就说:“回家回家”。回家等到回来之后就坐在沙发上,坐在沙发上就有点身体觉得很不舒服的感觉,于是他的老伴和女儿就在旁边赶紧帮他助念,给了一张阿弥陀佛像给他看,他也不念,他就盯着那个佛像,盯着看看,他就跟他的老伴伸着手说:“这是什么?这是什么?”他老伴当时没有反应过来,“这是你的手啊”,他这个问了两句“这是什么,这是什么”就闭上眼睛靠在沙发上,一靠在沙发上就走了。然后帮她助念的有个小女孩,在助念的过程当中看到那个莲华,整个的那个场面非常有香味。最后他的儿子,这个比丘师父以后想,说这个说问手这是什么,大概是阿弥陀佛的手伸过来了,手伸过来他就问“这是什么,这是什么”。他父亲还真的往生了,就是以孝道去往生。   还有一个居士,谈到他碰到一个大学教授,生病,病得很痛苦,半身不遂。然后这时候他是他的亲戚嘛,觉得他实在太痛苦了,也是一生搞科研,没有闻到佛法的人。就在这时告诉他,你又是大教授,学问又很好,善根很深厚,你这时候好好念佛,就更好了。他就跟他讲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好处。那位老教授还听得很认真,听得认真,这个他的亲属,是个居士嘛,好,他说你现在跟我一块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但是他那个老教授念不出四个字,就是“阿,阿,阿”,他就带着“阿,阿,阿”走的。这个一“阿”的话,最后一个“阿”,都是脸上通红,他还想用最大的力量念这个“阿”,走的时候,那个他这个居士摸了一下他的头顶,头顶非常滚烫。   所以这个世间的很多众生的善根不可思议,我们为报众生的恩,也是做阿弥陀佛的使者,有这个机会,尽量在临命终时跟他介绍往生一法,说不准这个机会抓住了,他就成功了,劝进行者。   这是这一愿告诉我们,一生没有闻到佛法,临命终时闻到善知识跟他说,就解决问题了,所以我们也要担当起这样的善知识。 下品上生 临终闻法 【下品上生的往生条件(一)】   视频:《观经四贴疏 散善义》第6讲-1 2’42”-20’00” 可剪切念经文片段,缩减时间   (文件名:观经四帖疏_散善义 下品上生 临终闻法)   教证:   下品上生者。或有众生,作众恶业,虽不诽谤方等经典。如此愚人,多造恶法,无有惭愧。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说大乘十二部经首题名字。以闻如是诸经名故,除却千劫极重恶业。智者复教合掌叉手,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除五十亿劫生死之罪。尔时彼佛,即遣化佛、化观世音、化大势至,至行者前。赞言:善男子!以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我来迎汝。作是语已,行者即见化佛光明,遍满其室。见已欢喜,即便命终,乘宝莲华,随化佛后,生宝池中。 (《观经四贴疏》第148页)   讲述内容:   下品上生,造的恶比较轻微一点。那么,这个简机的众生,就是“或有众生”,这是总举造恶的根机的众生。“作众恶业”,就是造作众多的恶业,主要是在十恶的范围。身三,杀盗淫;口四,妄语绮语两舌恶口;心业的贪瞋痴,造作众多的恶业。   虽然造作众多的罪业,但他有一点,对大乘的佛经不生诽谤之心。这是他还有一点善根。虽然不谤方等经典,但是他也不是很信。   所以他整个的愚痴烦恼很重,他造作十恶的恶业就在于他无明嘛,愚痴,不信善恶因果报应嘛,所以一生当中造作众多的恶业。而且造了恶业没有惭愧心,这个很多的众生都是这样。一身的毛病缺点,但是他还认为自己了不起,还是一个善人。一个人没有惭愧心啊,他就没有羞耻心。人到了无耻的程度啊,那就什么都可以干得出来的。我们大至一个民族,乃至于个人,都应该面对自己的种种的过失,要冷静地反省,要能够有羞耻心,生起惭愧、忏悔心。这样他才能改恶修善,如果面对自己所造作的恶业,所做的过失来掩盖,不去面对,而且用种种的辩护来遮盖这些过失,那么这是最没有救了。也就意味着他的未来还重新要犯,他不能真诚地面对自己,也就是他内心的这种正面的佛性的力量还没有生起来。当他没有惭愧心的时候,他造作恶法他还很自豪,“你看我还敢抢银行,我多么勇敢,你还不敢呢”,造恶还成了他很炫耀的资本。你看我玩弄手段,偷税漏税,天衣无缝,我又赚了多少钱喽,假冒伪劣的商品我做得多么多么逼真,他没有惭愧心。所以这样的人就成为愚人哪,不是智慧者所做的事情。   那么由这样的造恶的因缘,如是因,如是果,临命终时他就会遭遇种种的痛苦,在遭遇痛苦的时候,这时候还真的忽然遇到往生善知识。你看这是他的善根喽,由于他不诽谤大乘经典,这也是他宿世对大乘经典的一份尊重在里面。哎,由这个善根忽然遇到往生善知识。因为他造作种种罪业无有惭愧心,按他的因果一定下三恶道的,这时候遇到的善知识是往生善知识,注意如果是其他的善知识,在这里都救不了他,就是念佛的善知识。就面对他临终时候的痛苦,就跟他说大乘经典,“十二部经”。这个“十二部”不是指一部两部三部四部的十二部,这个“十二部经”是一个名相概念,是指一代时教很多的佛经有十二种类型、题材所组织的。像修多罗、重颂、孤颂、受记乃至于未曾有经,他是这样的十二部经。十二部经是指大乘,小乘只有九部经。就为他说这个大乘的这个经题给他听。那这个造恶的众生闻到,这时候“闻”包括信,他真的闻信了这样的大乘佛典的经名,这个善知识会给他赞叹大乘经典的不可思议的功德,这位恶人闻到大乘经典的功德之力,就除千劫重罪,不仅今生的重罪除掉,千劫的重罪都除掉了。除掉之后,这个善知识,善知识叫智者了,有智慧的人才能够相信念佛法门,所以称为智者,就再教他,转而教他称念南无阿弥陀佛的名号。这个恶人他听话,他也就跟着去念,由于他念南无阿弥陀佛的佛名,当下就除却了五十亿劫生死之罪。   那么在这里,大家注意这两段的比较。闻十二部经的题目只除千劫重罪,但是称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声却除罪五百万劫,五百万劫就是五十亿劫。那显然这个念佛灭罪的功德就大得很多了,那么这是什么原因?这里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是这个造罪的这个人他的业障重,加以在临命终死亡的种种苦相来逼,来逼迫他,所以这个善知识虽然说了很多经典的题目,但这个恶人临命终时他接纳这样的心是很浮泛的,是很散乱的,由于这个心散乱故,他除罪的功德就比较轻,这是第一。相比较南无阿弥陀佛名号简单,执持一句,执持一法,他能够把散乱的心摄住,让他住心在这个名号当中,让他正念去称名,他那个称名的心,专注,重心在那里,所以他除罪的这种功德大,这是第一。第二,是由于这个名号是万德洪名,内聚着阿弥陀佛全体的功德在里面,其中就有灭罪的功德,在大乘经典讲,有很多法门能够除这个罪那个罪,比如说谤般若的罪很重,如果修其他的法门都很难忏掉这个罪,但是修念佛三昧,可以忏除谤大般若的罪业。所以由于这个名号灭罪的功德大故,所以称佛名能除五十亿劫生死之罪。   好!这是由于他称佛名,感得临命终时西方三圣接引。你看这里感应是立竿见影的,就在这个行者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时,那么阿弥陀佛就派遣化佛、化观世音、化大势至,就是从阿弥陀佛的报身的光明里面变化成化阿弥陀佛、化观世音、化大势至,以及其他的圣众,应念佛的音声马上现在行者的面前。   那么,这些化佛菩萨一现在行者面前,就同声赞叹行人。赞叹他:“善男子啊,由于你称念阿弥陀佛名号故,往昔的恶业就消灭了,所以我来迎汝”,这是化佛说,所以“我来迎汝”。那么这个行者一听到这个话,很欢喜。又看到化佛放光,遍满他的屋子。这个行者呢,蒙到这个化佛的光明注照,他的业报身就在此土命终了,命终就乘着七宝莲华,随从化阿弥陀佛后面,往生到西方净土七宝池中。那么这就是文成印坏。这个现前的化佛菩萨,和七宝莲华就是这个行人的净土的生阴。所以他是当下的,这个娑婆世界的业报身一结束,他就中阴身就在那莲华上,就是生到了净土,这一段特别注意,善导大师也特别指明一点,“明所闻化赞,但述称佛之功,我来迎汝,不论闻经之事,然望佛愿意者,唯劝正念称名,往生义疾,不同杂善之业,如此经及诸部中处处广叹,劝令称名,将为要益也,应知。”   那么,从下辈三品当中我们注意到有一个特点,就是处处赞叹称名的功德,在这个下品上生里面,这个行者他所闻到的这种化佛菩萨赞叹,并没有赞叹他听了大乘十二部经首题目的这样的功德,而是特别赞叹他“以汝称佛名故,我来迎汝”。这就特别标显出你称佛名的功德很大。那么这个赞叹,就正好跟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的第十八愿遥相呼应,第十八愿就特别谈到“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标出信愿持名,所以这里就没有提到闻大乘经典的事。   那么通过这样的一个文字的转换,我们就要理解佛的本意在什么地方。两土世尊处处劝勉我们的是正念称名,只有信愿称佛名号,他往生净土才能快速,才能直接,不会走弯路。随顺阿弥陀佛的愿意故。那么这往生直接、快速,就跟那个疏杂之行,比较散乱的善业相比那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所以这部《观经》,乃至其他的大乘的经典,都处处广泛的赞叹,劝勉一切的众生称念佛名,这是我们所要注重的要点。 下品中生 临终闻法 【下品中生的往生条件(一)】   视频:《观经四贴疏 散善义》      第6讲-1 35’50”-38’40”、 第6讲-2 06’37”-11’47”   (文件名:观经四帖疏_散善义 下品中生 临终闻法)   教证:   下品中生者。或有众生,毁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如此愚人,偷僧祇物,盗现前僧物。不净说法,无有惭愧,以诸恶业,而自庄严。如此罪人,以恶业故,应堕地狱。命欲终时,地狱众火,一时俱至。遇善知识,以大慈悲,即为赞说阿弥陀佛十力威德,广赞彼佛光明神力,亦赞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此人闻已,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地狱猛火,化为清凉风,吹诸天华;华上皆有化佛菩萨迎接此人;如一念顷,即得往生。 (《观经四贴疏》第150页)   讲述内容:   按照这个恶人所犯的罪障,一定会下地狱。这样自然在临命终时,“地狱众火,一时俱至”,“地狱众火”就是那个地狱里面很多刑具呀,即将要给他刑具,像火轮啊、火炉啊、铁丸啊,这种种种带有火焰的刑具,以火的形态,突然同时出现。这个“一时俱至”说明说什么,说明他的罪业很重,如果是稍微轻一点,出现这些刑具,还会渐渐的出现。它是突然出现,这突然出现啊,这个罪人这时候就害怕了,这些不信因果的恶人平时他是天不怕地不怕的,等到这个情况来了他就怕的要命了,叫爹叫娘的。这时候真的遇到一位,正在这个地狱猛火正在炽燃的时候,他马上要下油锅、到火焰山去的时候,遇到了这个往生善知识。这个往生善知识,他是念佛人嘛,所以常常念佛,也熏习了名号里面像佛那样的大悲心,看到他这个地狱众生太苦了,所以赶紧为他宣说念佛法门。   对于这个地狱众生来说,一定要启发他的信心啊,这是很重要的。然而在这个紧要关头,马上要掉进去的时候,怎么样能够把他的信心启发出来,这是一桩很不容易的事情。但是这个善知识很有智慧,直接从阿弥陀佛的果地上的威神力量来谈,就跟他赞叹阿弥陀佛,这时候你是要下地狱了,什么都救不了你了,唯有阿弥陀佛能救你。那这个罪人他就会怀疑“阿弥陀佛是什么人哪,他怎么能救我呀”?这个时候就要告诉他:“阿弥陀佛具有不可思议的威神力量”。这里就举出十力威德。这是广赞第一种。   第二种是赞叹阿弥陀佛的光明神力,阿弥陀佛是以光明作为他运载四十八大愿,救度众生愿力的载体。所以在《无量寿经》里面首先介绍西方净土的依正庄严的时候,首先是介绍阿弥陀佛的光明,光明遍照十方无量微尘数佛刹,一切众生蒙到阿弥陀佛光明的注照,能够身心柔软,一切在三恶道里面遭受苦刑的众生接纳弥陀的光明,当下终止苦刑,寿终之后都能解脱,或者生到善道,或者直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弥陀的光明里面具足着十二光如来的功德,所有众生只要至心称念弥陀的光明威德昼夜,决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那么在这里这位善知识就详细的赞叹阿弥陀佛的光明神通之力,让他产生信心。   第三个是赞叹五分法身。戒、定、慧三无漏学,这是一个佛菩萨因地中的自利行为。“解脱、解脱知见”在果地上自利利他的行为,有“戒、定、慧”就能解脱一切烦恼,解脱两种生死。然后“解脱知见”呢,就从这个“解脱”里面产生智慧的力量,生起救度众生的妙用。这就是“解脱知见”,称为五分法身之香。这五分法身的功德是一切众生本具,然而佛在修德层面完全彰显出来。那么在这里,这个善知识就在赞叹阿弥陀佛这个五分法身,能够把我们救度出去,要作这样的赞叹。   那么这个罪人呢,就是即将下地狱的人,闻到这个阿弥陀佛有救度我的力量,又有救度我的同体大慈悲心。这样他就相信了弥陀名号功德,这个“此人闻已”,“此人闻已”是闻什么呢?闻到了南无阿弥陀佛名号,还是归结到名号。闻到名号之后,马上就除去了八十亿劫生死重罪。   当灭了重罪之后,这里有一个佛号,闻信佛号的巨大的转化力量,它能转地狱的境界为净土的境界。当下,这个地狱猛火呀,就变化成了清凉风,这个风呢,就吹来了朵朵莲华,莲华上坐着化佛、化菩萨,来迎接这个罪人。这个罪人一看,心生欢喜,随从这个莲华,就坐在这莲华上了。如一念顷,就往生到了西方极乐世界。   大家看看这种闻信弥陀名号的巨大的功德,当下转换,这种业报的苦境,随着他念佛功德的心,就转变为净土的境界。这样我们就可以体会到阿弥陀佛在因地当中发的愿,是要度尽阿鼻苦众生哪,要把阿鼻地狱的众生度尽,那么这是一个例证了,这个众生应该说,这个地狱境界已经现前了的,对他来说,他就是地狱众生。地狱众生就这个闻信弥陀功德,马上转换,就出来了,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了。 下品下生 临终闻法 【下品下生的往生条件(一)】   视频:《观经四贴疏 散善义》第6讲-2 18’04”-22’59”、24’23”-34’48”   (文件名:观经四帖疏_散善义 下品下生 临终闻法)   教证:   下品下生者。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历经多劫,受苦无穷。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之时,见金莲华,犹如日轮,住其人前。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 (《观经四贴疏》第152页)   讲述内容:   “下品下生者”,辨定往生的位格,他是具足造作五逆等重罪的凡夫人,是这样的一个众生。“或有众生”,这是简机,他作种种的不善业,不善业尤其是很严重的。“五逆”,杀父、杀母、杀圣人、破和合僧、出佛身血,这是“五逆”。“十恶”,这个“十恶”也是上品的十恶,这个下品上生是轻罪的十恶,这里是重罪的十恶。“具诸不善”这是总结,它不仅五逆十恶,种种不善的东西他都去造作,五毒俱全,无所不为。“如此愚人”这就是没有智慧,因为造作这些重恶的行为,就不是有智慧的人所要做的事。所以他做了这些就是愚痴之人,不信因果。那如此愚人,由这个因地造作这样重的恶业故,如是因,如是果,一定,“应”就是决定,要堕到恶道,就是地狱里面。堕到恶道,要经过很多很多劫,受种种剧苦啊,来酬报他的受苦的劫是无有穷尽。这是简别下品下生者的根机。   这里我们要注意。四十八大愿讲这个不能往生,不在十八愿的这种摄受里面,是“唯除五逆,诽谤正法”,那是不能往生的。也就是造作五逆罪,同时也诽谤正法,这种人不能往生。那么在这里,他只说造作五逆,没有说谤法的情况,那么这种人是可以往生的。   我们要领会阿弥陀佛的这种愿的本意,善导大师在这儿说,这种简别谤法,但摄受五逆,这是从抑止门来理解它。就是五逆和谤法这两种罪极重,如果造了这两种罪的话,那下阿鼻地狱如箭射,并且他在这个世间的阿鼻地狱,如果这个快要爆炸,这个要地球大爆炸的时候,他会转移到他方世界的阿鼻地狱继续受罪,他方世界要坏劫的时候,要散掉这个世界的时候,他就转移到他方世界阿鼻地狱受罪,那是非常苦的。所以佛为了怕众生这两种罪同时犯,所以方便之言,不能往生,千万不能犯。但这里有种情况,如果是造作五逆 ,诽谤正法。他造了之后,还能够临命终时忏悔,是不是可以往生呢?还是可以往生的。这就是从慈悲摄受的方面,怕你犯,说你不能往生,但一旦犯了,你还能忏悔,求生,还是可以摄受他往生的。这要体会这个细微,但往往造作五逆说明他的福报一点都没有,罪恶深重,如果又诽谤正法,说明一点智慧都没有,可能这种人亿分之一二,都很难会有回心忏悔求往生的。那是很难的事情。   那么这样重罪的罪人,临命终时遇到了净土法门,这就太侥幸了。这样的愚人,就是造作五逆十恶重罪的愚痴的人,在他临命终时遇到了善知识,这善知识还是念佛的善知识。这个善知识呢,也出于慈悲心,种种安慰他,说话都很委婉,用种种的比喻来解他的忧愁,解他的恐惧。因为这种人他临命终时,这种感觉,这种相状都是很可怕的。就跟他讲妙法,这个妙法就是讲净土的往生一法,讲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讲阿弥陀佛果地上种种不可思议的智慧。   “为说妙法”就是让他产生信心,产生信心呢,就教他来念佛。你看这里的念佛,是让他带有一种心里状态,忆持不失,有一种观想在里面,有一种思惟在里面,教他念佛。但是这个人,临命终时被种种的苦难,这时候他肯定会重病在身,身体上的痛苦,然后他又看到种种临命终时很不好的境界,所以种种的剧苦逼迫,他心就非常散乱,非常恐惧,非常不安,你叫他用心专注在这个思惟上,他没有办法,就不遑念佛,没有这个能力用心念。所以最后善知识就善巧方便告诉他,如果你心不能专一地念彼佛的功德的话,你就口称无量寿佛的名称,用这个发出的声音,来摄受散乱、恐惧、不安的心。所以我们念佛法门,这个发出音声是很重要的,才能够摄心。   这个罪人,这时候就开始来出声念佛,出声念佛。他是“如是至心”,他开始心很散乱,心收摄不了,然后当一念佛的时候,这个名号的万德洪名,就把他散乱的心凝聚,摄受住了,摄受住了,他这时候,临命终终时这个心,要求突围的心哪,非常猛厉啊!那真是重重包围圈,他要冲出去,这时候他是非常勇猛的,所以是“至心”。“至心”就令这个称念佛号的声音不间断,“具足十念”。这十念对他来说,那是全心即佛,全佛即心,就在灭顶之灾的时候呼喊救命的这样的声音。   古德曾经对这个时候的十念是什么质量的十念,曾经有一个比喻。一个人在旷野当中,正在行走的时候,忽然碰到几个怨家对头,拿着刀剑,说:“哦,我们终于找到你了!”要杀他,杀他,这时候他就逃命,他赶快逃啊!逃命,这时候,也是前面一条河,一条河,这时候他一边跑,跑到河边的时候,他就肯定要游过去了,游这条河,他就在思惟:我现在是脱衣服去游过去呢?还是就不脱衣服就直接往水里冲呢?这个脱衣服,当然游泳要轻便点,但是脱衣服要费点时间,就怕自己脱衣服的时候,这个几个后面的追兵已经到了,就没办法了,如果我不脱衣服就这么“扑通”跳下去,又怕衣服太重,游不动。这时候,他就思惟,是脱衣?还是不脱衣?你说在这个时候他是不是“至心”哪?他肯定这时候不会想到,我银行的存折怎么办?我家里的房子怎么脱手?这个股票是不是又涨了?这肯定他不会想,就是想到渡河方便。那你想这个时候,就有点“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是这样的具足十念。   那你说,临命终时,用他最后的心力,又是这样的至心去念,他真的比他平时,平时那个浮散的,半信半疑念佛,天天念的有气无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念得昏头昏脑的,它的功德还要大。这称念南无阿弥陀佛。这样的每一声的称名,就在每一声里面就能除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呀。   由于除灭这么多重罪的因缘,由于他至心称念佛名的因缘,所以他就见到金色的莲华,就像日轮哪,灿烂的日轮,在他面前。他一看到马上要下地狱了,这边要下地狱,这边有莲华在那边,当然他义无反顾就到莲华里面去了,一到莲华里面去呢,一念顷,就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大家想想这是不是非常不可思议啊!   有很多人就怀疑这一点,说他一生都是造作恶业,按他的因果,一定是要下地狱的。那你临命终时就念十声佛号,就解脱了,就到了西方极乐世界了,那这个业啊,业力先牵,这个因果好像就说不清楚了,有人就提出这个怀疑。他认为一生造的业应该很重,你十声佛号,就是念了十声,你肯定很轻,很轻应该重业先报啊!他应该先到地狱里面去,怎么一下子乘上金莲华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了呢?那有这么便宜的事情呢?   所以这里要讨论,他一生的罪业,和他临命终时十声念佛到底谁重谁轻?这是要仔细思惟的。   应该说他临终十念反倒更重,一生的造业反而轻,为什么呢?由于他一生所造的那些五逆十恶,他的所依靠的心是什么心?是他虚妄颠倒的心所造作的,愚痴嘛,没有智慧嘛,那都是心意识里面造作的,那是虚妄的。那么这时候,他临命终时念佛号的心是至心,是闻到阿弥陀佛的威神力量,以及名号的实相法所生出来的,这样的心念出来的。你说至心的心是不是更重?就好像一两黄金跟一车的干柴相比,黄金的重量更重,你不能说“哎呀,你一生造了恶业,你怎么念十声就解决问题了”?他就能解决问题,就好像这个屋子里面几千年来都是暗的,几千年暗的,这时候忽然一个火把进来了,火把进来千年暗室一灯照亮,那你不能说我这个黑暗都几千年了,你怎么一来几秒钟就把我黑暗驱走了?他就驱走了。   所以,这个临终的十念,是依据我们的至诚的信心,依据着阿弥陀佛实相的功德名号所产生的力量。就超过了一生虚妄心所造作的那个罪业的力量。所以业力先牵,净土念佛的业力先兑现出来,先到西方极乐世界,是这样的一个道理。 中品下生 出文显证 【中品下生的往生条件(二)】   视频:《观经四贴疏 玄义分》第3讲 60’ 22”-63’ 14”   (文件名:观经四帖疏_玄义分 中品下生 出文显证)   教证:   何故《观经》云:“若有众生,孝养父母,行世仁慈。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说彼佛国土乐事,四十八愿等。此人闻已,即生彼国”。以此文证,但是不遇佛法之人,虽行孝养,亦未有心希求出离。直是临终遇善,劝令往生。此人因劝回心,即得往生。又此人在世自然行孝,亦不为出离故行孝道也。 (《观经四贴疏》第17页)   讲述内容:   《观经》说“若有众生,孝养父母,行世仁慈”,就是这三句话。这三句话就是,如果有众生他是天性的善良,在家里非常孝顺,赡养父母,在世间法当中看到他人受苦就会有恻隐之心,深厚的同情心,给予仁慈的帮助。这种众生是从来没有闻到佛法,也不是说由于要出离三界之苦来修世间善法,他就没有遇到佛法的人。   那这个善人在临命终时,遇到了往生善知识,为他宣说阿弥陀佛的威神功德,西方极乐世界的种种快乐妙丽之事,以及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的威神力量。   那这个善人,这也是世间善法的感召,修到了福报,有福就有慧,有慧他就会相信。他一听到马上相信,马上发愿,那么就短时间就像壮士屈伸臂间,就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了。   所以,以这个《观经》文句来证明,这只是一生没有遇到佛法的人,虽然他自然地行孝养父母的善行,但并没有心来希求出世、出离三界。所以修出世间的解脱之道,他也是不容易的,我们在这世间待久了,这种出离心有时候很难出来的。所以这个善人他一生并没有修出世间法,只是到了临命终时遇到善知识。这也不是所有善人都能遇到的,也许他多生多劫曾经有过这样的净业的种子,就显现了一个念佛的善知识来跟他介绍净土法门,来劝他往生极乐净土。 下品上生 出文显证 【下品上生的往生条件(二)】   视频:《观经四贴疏 玄义分》第3讲 65’ 28”-67’ 55”   (文件名:观经四帖疏_玄义分 下品上生 出文显证)   教证:   如下上文说,但不作五逆谤法,自余诸恶悉皆具造,无有惭愧。乃至一念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说大乘,教令称佛一声。尔时,阿弥陀佛即遣化佛、菩萨来迎此人,即得往生。但如此恶人,触目皆是。若遇善缘,即得往生;若不遇善,定入三途,未可出也。 (《观经四贴疏》第17页)   讲述内容:   下品上生往生者只是不造五逆,不诽谤佛法而已。置此之外,一切的恶业他都造,而且造恶业没有一念的惭愧心,所以按他的自因自果的业力牵引,那一定是下三恶道的。   这种人是临命终时遇到了往生善知识,为他说大乘的佛法,教他称念佛名。所以这个恶人,就是稍微程度轻一点的恶人,他可能就有多生多劫净土的善根,一听就相信了,就开始念了,就发愿求生了,那么感得阿弥陀佛遣化佛菩萨来迎接此人。此人一见化佛菩萨,就随化佛往生。   所以这样的恶人触目皆是,尤其在五浊恶世,除了不敢杀父、杀母、破和合僧、出佛身血,觉得很严重,或者谤法要下阿鼻地狱,他不敢造之外,所有的,占点便宜,坑蒙拐骗,损人利己,什么坏事都干。这个触目皆是,我们现代社会可不是充斥着这样的恶人吗?包括我们也就是这样的恶人哪。   这种恶人如果遇到善知识,来教净土法门,他就能够往生净土。如果临命终时遇不到善知识,一定要下三恶道,历经长劫,不能出来。这是下品上生。 下品中生 出文显证 【下品中生的往生条件(二)】   视频:《观经四贴疏 玄义分》第3讲 67’ 55”-74’ 51”   (文件名:观经四帖疏_玄义分 下品中生 出文显证)   教证:   下中者。此人先受佛戒,受已不持,即便毁破,又偷常住僧物、现前僧物,不净说法,乃至无有一念惭愧之心。命欲终时,地狱众火一时俱至,现在其前。当见火时,即遇善知识,为说彼佛国土功德,劝令往生。此人闻已,即便见佛,随化往生。初不遇善,狱火来迎;后逢善故,化佛来迎。斯乃皆是弥陀愿力故也。 (《观经四贴疏》第18页)   讲述内容:   再来看下品中生是什么情况。这是指破戒的众生。这个人先求受了佛的戒法,或五戒、八戒、沙弥戒、比丘比丘尼戒,但受了之后,他不受持,他破戒了。这里注意,如果破根本戒,在声闻教里面称为断头罪,不通忏悔,绝对要下地狱的。   然而在这品经文当中,却非常地奇特,对这些破戒的众生,还有破戒里面,这里举出,你犯了盗戒,盗戒里面最重的,是偷常住僧物,现前僧物,就是寺院的不动产以及现前人家十方信众供养现前僧物,可以分配的财物,你去偷。再就为名闻利养去讲经说法。做这些破戒之罪,没有一念的惭愧之心,还认为自己很有能耐,我敢做,我很有能力,那这都是造地狱的业了。破根本戒一定下地狱,所以按他的自因自果,就感得临命终时地狱的猛火现前,那猛火就以火车、火蛇、火狗、火马、火轮的形式把他包围,这就地狱众火,一时俱见,现在其前,也就是说他地狱的境界现前了。所以这样的恶众生,在生前好像觉得哪有因果呀,我什么都不怕,这时候地狱的境界现前,他就怕了。但怕了,按他自己办法,他没有办法,一定要掉下去,悔之晚矣。   那在这样的紧要关头,忽然遇到了一个念佛的善知识,这位念佛善知识看到他要下地狱,也有大悲愍心,为他赶紧宣说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的功德,阿弥陀佛大愿的威神力量,告诉他:“在这个时候什么办法都没得救了,只有阿弥陀佛能救你哪”,劝他念佛求生净土。   所以这个恶人在这种情况下,已经见到地狱猛火了,这时候他对阿弥陀佛的那种求救,是非常恳切的。因为他深知,阿弥陀佛如果不救他的话,他就到地狱里面去了。所以他就念“南无阿弥陀佛”,非常至诚,非常恳切,就好像一个人突围一样的,用他整个的生命去念,这时候真的是全心即佛,全佛即心。这样一念马上境界转化,地狱猛火就消失了,地狱猛火就化成了清凉风,风吹来朵朵莲华,莲华上有化佛菩萨,授手接引。   你看这六字洪名具有着这样的转变的力量,这转变力量在十法界,极乐世界是佛法界,地狱是最下的一个法界,它竟然有这么样的一个超越性,能够把地狱的法界转为佛法界。这是任何的,你读诵什么经典、念什么咒、搞什么方法,都不可能达到这样的一个神妙的效果。唯有这句佛号,唯有这句佛号所内具的阿弥陀佛深重的、威神的愿力,它才有这么一个巨大的,变地狱法界为佛法界的功德。所以这个恶人就见到化佛,随化佛菩萨往生极乐世界。   所以这个恶人如开初他不遇到善知识,那地狱猛火就来迎接他。后来遇到念佛善知识,教他念佛,他至诚恳切念佛,莲华上的化佛来迎接他。那这种巨大的转变力量,不是他的自己的能力,这完全都是阿弥陀佛的愿力所致。   看这一品,下品中生章,让我们体会阿弥陀佛的这种不可思议的地方在什么地方。   但是我们不能由于阿弥陀佛这么慈悲不可思议的威神之力,我们为自己就有一个借口,那不行。破戒都能够往生,那我就可以不持戒了,我就可以破戒了,那这个观点是错误的,是邪见。他这是告诉我们阿弥陀佛具有这样的威神的力量,你破戒他也可以救,但一定你有惭愧心,你得要有转化。如果我们已经信佛了,我们还是念佛一定要奉行净业三福,净业三福就是要深信因果,要受持戒律,“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是净业行人应当这样去做的。 下品下生 出文显证 【下品下生的往生条件(二)】   视频:《观经四贴疏 玄义分》第3讲 75’ 05”-76’ 27”   (文件名:观经四帖疏_玄义分 下品下生 出文显证)   教证:   下下者。此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此人以恶业故,定堕地狱,多劫无穷。命欲终时,遇善知识,教称阿弥陀佛,劝令往生。此人依教称佛,乘念即生。此人若不遇善,必定下沉;由终遇善,金莲来迎。 (《观经四贴疏》第18页)   讲述内容:   下品下生,他是造的恶业更重了,造的上品的十恶业,还有五逆重罪。五逆十恶都敢去造,那其他的小恶行,那他更是去造了。   所以这样的人以这样的甚重的恶业故,一定要堕到地狱。入地狱如箭射,不经过中阴身。在地狱里面万死万生,多劫无穷地受苦。   所以这个恶人在临命终时,遇到念佛善知识,以悲愍心教令他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劝他往生极乐净土。这个人也依善知识的教诲,来念佛,乘着他念佛的,就是十念的功德,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以这个恶人如果不遇善知识,也必定要下地狱,由于临命终时感得善知识的教诲,就感得金莲华来迎接。 真实信心   视频:《观经四贴疏 玄义分》第2讲 92’03”-97’18”   (文件名:微开示 第33讲 真实信心)   讲述内容:   其实净土的真信,它不容易啊。佛再三强调这是难信之法,甚至是一切世间极难信之法,不是说你听了就能真的相信了。   你说你现在挺愿意去,你口头上这么说,你内心真有境界,今天晚上阿弥陀佛就来接引你,真的就能够全都放下吗?这不是开玩笑的。你如果还有一念的贪生怕死的心,还有一念觉得爱情虽然痛苦但又舍不得的心,你就会觉得,“哎呀,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好是好,我先请几年假再去行不行哪”?无始劫以来,我们对我们这个生命,这个虽然是四大假合的臭皮囊,但我们贪恋不已。对这个欲望,男女的欲望,要传宗接代的欲望,那是非常根深蒂固的。你说你就能斩断?你就面对死亡无有恐惧?能够面对死亡无有恐惧的人,如果在武士道里面都是称为大师级的,你就没有任何的技艺,你能够坦然地面对死亡,那都是大师级的了。   不要小看我们那种贪生怕死的心,所以一定要反复地熏习,要了解我们的生命的痛苦,你知道这个生命的痛苦就是由于有贪欲。现在你还舍不得这个贪欲,那你怎么去产生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的心哪?其实厌离娑婆欣求极乐这八个字,这是信愿行里面的愿的内容,真正落实不容易呀!娑婆世界的一切,自己的身心、自己的环境、自己的家亲眷属一概在心理上都要斩断,没有一念的贪恋,你没有甚深的般若的空慧和净土的善根,不容易达到这个水平的。所以净土法门确实是具足信愿万修万人去,但为什么又没有做到万修万人去呢?就在于信愿不具足。   这桩事情不是你口头上说的,这是不能作秀的,这一定是你内心真心到彻底的这种愿力,你才能跟阿弥陀佛的这个愿力感通上。你有一念的舍不得,一念的怀疑,一念的贪恋,你就感通不上的,那阿弥陀佛也不可能现前的。这个现前,它是法尔自然的事情。   所以判断自己是不是有真信,这确实我们有一个自欺欺人的这种倾向。我们常常口头上,我很相信了,既然相信了,当下就往生了,我已经往生了。当你说出这话的时候,要注意了,千万要注意了,大概你有点自欺欺人了。   所以平时要反复熏习,要把对自身,对娑婆世界的痛苦,要观照得非常地彻底,要对极乐世界的那种陌生的环境,要慢慢变成非常的亲切,一想到极乐世界那种欢喜,油生大欢喜,一想到娑婆世界的一切,就有极强的厌离之心,这样表现在你的行为当中,你就会放下很多东西,更多的时间来念佛,来拜佛,来诵经。如果说我念念佛了,对世间一点都放不下,赚了一笔钱够自己生活,还想赚更多的钱,满足了这个欲望,还有更多的欲望,那这说明你的信愿是有问题的,你有很多东西都放不下呀! 仰信之力 【仰信的力量】   视频:《观经四贴疏 玄义分》第1讲 75’02”-77’15”   (文件名:观经四帖疏_玄义分 仰信之力)   教证:   又佛密意弘深,教门难晓,三贤十圣所弗窥测,况我信外轻毛敢知旨趣。仰惟释迦此方发遣,弥陀即彼国来迎,彼唤此遗,岂容不去也? (《观经四贴疏》第6-7页)   讲述内容:   那净土法门从哪下手呢?这里讲“仰惟释迦此方发遣,弥陀即彼国来迎,彼唤此遣,岂容不去也”。这就告诉我们一个方法,从仰信开始,你去相信。   因为净土法门全体的是建立在佛的果觉的这个层面,佛的智慧是二乘、菩萨不能窥测的,我们业力凡夫更是不能了解,这叫唯佛与佛方能究尽,九法界众生靠自力不能信解的一个法门,于是我们就得要谦卑下来。   “仰惟”就是仰信,惟佛的教法是从,听招呼,佛叫我们干什么就干什么。   所以信心很重要啊,信为道元功德母,净土法门修行的第一关,也是重要的一关,也是自始至终的一关,就是“信”这个字。   如果你没有信,处处怀疑,处处用自己的一点浅薄的知见,评头论足,那你永远不得其门而入。如果你有怀疑,信心不足,你去念佛,虽然好像你口里念佛,里面的怀疑的障碍非常大,你也念不下去,念得没有味道,念得烦恼重重。   所以你信心突破之后,那你这个清净信心则生实相,你这个信愿就是你的佛性的表达,就是你般若智慧的表达,就是你菩提心的表达。你在这时候念一声佛号,就跟阿弥陀佛的大愿之海感应道交,阿弥陀佛就能加被你。 感应道交   视频:《观经四贴疏 玄义分》第1讲 09’39”-16’51”   (文件名:微开示 第29讲 感应道交)   讲述内容:   慧远大师身上,无论他的知见,还是他的修行的实践,体现着感应道交的特点。慧远大师,他把阿育王的文殊的金像请到东林寺,是至诚祷告,这个文殊菩萨的像是飘然而至东林寺的,所以建立文殊阁。慧远大师能够用观、念把这个佛陀,在印度那个降伏毒龙的印在石壁上的那个佛像,能够把他再现出来,淡写出来,就画出来。慧远大师一生,一共有三次定中见佛的体验。而且他对于《周易》的深刻的理解,认为《周易》的体性,本质特点就是谈感应两个字——“易以感为体”。   所以这些宗教的精神和净土的感应的思想,必然对善导大师产生影响。于是我们看善导大师一生的这种行业,也是注重戒律,对净土一往情深,专修专弘,而且尤其注重感应一道。   净土法门的本质特点,可能就体现在“感应道交”这四个字上。法界的奥秘,甚深的哲学义理的讨论,可能感应两个字,是最玄妙的学问,也是最实在的宗教体验。这种感应首先要建立在信心的基础上。   我们生存的世间是一个三维空间和一维的时间,称为四维时空连续区。我们就要相信在四维时空之外,有一种更高次元的生命,或者有超越时空的那样的一个生命,那样的一个刹土,当下就存在。所以净土法门,你首先要相信,有西方净土,有阿弥陀佛。但这种相信为什么难信呢?它不是我们四维时空态里面的事情,它不是我们心意识里面的事情,它不是我们逻辑思维所能想清楚的事情,它是从无相的法界生起的无不相的妙境界相。那你要相信这一点,必须对大乘圆教的理念——真空妙有、第一义谛妙境界相,要有一个信解,你才会在内心有这个相信。有这个相信,你才会去跟这样的一个法界,这样的灵灵不昧的一种力量,去互动,去感通。   所以这个感应,是谈双向的。能感之机是来自于我们众生的这一面,所应的那种力量是来自于佛的那一面。佛所应的那种慈悲的愿力,那种极乐的庄严,那种六字洪名的内在的能量场,早已成就,就看我们怎么去感,你想不想去感,你怎么去感。你只要有感,马上就有应,感应是同时的。为什么呢?因为能感和所应,它都是在本体上跟我们是同体的,一体的东西,这心佛众生等无差别。所以你这个感和应,是建立在那个道的基础上的。这个道就是谈诸法的空性了,实相了,非常超越的一种体性,就在这样的体性当中,众生跟佛在那里就相渗互即,他就交融在一起,这就感应道交的原理。然后就产生不可思议的妙用,种种的境界,为什么用不可思议?思是我们的思惟,议是我们的语言,那净土法门的这种境界、事理、因果,是超越了我们的思惟和语言的,所以就叫不可思议。有时候还会加上大不可思议,所以它大不可思议,就令我们有一个困难,我们举心动念都是在可思可议的范围当中,我们的判断事情总是在常识的范围当中,所以对于超常识的、非常超越的境界,我们就不容易产生信心。 正解“发愿”(一)   视频:《省庵大师遗著 西方发愿文注》第1讲 41’04”-43’09”   (文件名:西方发愿文注 正解“发愿”一)   教证:   “愿”者,以希求为义。激动则如箭离弦,势不中止。希求则如好美色,如谋重利。乃有始焉发愿往生,少焉退惰者,此非“发”也。又有口谈净土,心恋娑婆者,亦非“愿”也 (《省庵大师遗著》第119页)   讲述内容:   这个“愿”,希求、好乐、渴望。这种心就好像世间人,世间人就是财色名食睡嘛,就像一个好色的人好美女一样的心,像一个商人谋重利的心。为了这个美色重利,不惜千辛万苦,不惜九死一生,勇往直前。   祖师常常开示,一个念佛人,如果以好色谋利的心来念佛,那念佛三昧早已得到了。但是往往他好色谋利,他很大的动力,叫他念佛,念几句就觉得累了,腰酸了,口疼了,他没有动力,生死心不切。   如果说开始有发愿往生,过段时间就退转了,懈怠放逸了,这不叫真发。还有的人口里说往生净土,但内心还是贪恋娑婆。娑婆世界虽然比较苦,但是五欲六尘又对他有很大的吸引力。或者碰到点挫折说要往生,过段时间又顺利了,又有钱赚了,又有官当了,又有各种享乐了,哎,他又觉得这个世间也不错,这个世间就是我的极乐国,他又不想往生了。这些都不能够得上真正意义上的愿。 正解“发愿”(二)   视频:《西方发愿文》第1讲-1 26’29”-31’25”   (文件名:西方发愿文 正解“发愿”二)   讲述内容:   “发愿”的“发”,“发”是什么意思?“发”有几种,激发、激活、激动这个意思。“愿”有好乐、有希求的意思,心心好乐,念念希求。但好乐的是什么?不是好乐世间的五欲六尘哪,不是好乐天堂的环境哪,而是好乐西方极乐世界呀。这个就不简单啦。   西方极乐世界实际上就是我们佛性——涅槃——真如的一种事相上的外显。那对于轮转六道的众生来说,这样的一个环境、这样的一种希求是很难得的,因为我们的烦恼的惯习,是会让我们趋向世间的五欲六尘的。这么一个清净的愿、超越的愿,这个种子我们是有的,但是深深地掩盖在我们的烦恼里面,所以一定要借助一种缘分,把这个寻求清净、超越的这种种子激活,激发出来。这一激发出来,这种心理的势能就像那个箭在弦上,它就有射出去势不可挡的力量,它就会指向西方极乐世界。   那么这样的一个种子激发了之后,发了这个愿,愿有深刻的希求的力量,这种愿望得到这个东西——渴望。就好像世间一般人他渴望什么?渴望美色,渴望金钱。为了得到美色的满足,他千辛万苦,千山万水锲而不舍,上山下海他都敢干,下油锅他都敢,这种“好” 。如果能得到很大的财富,他也不惜一切铤而走险。这都是他的渴望、他的希求、他的一种巨大的动力机制。那么我们对西方极乐世界这种希求、这种好乐,也要像世间人去好美色、谋利益、谋财富一样的心去做。祖师会说,如果你对于西方极乐世界的好乐,你把你好色之心、好财之心转为好极乐世界之心,那道业早成了。但问题是我们对世间这个财、色、名、利的好乐转不过来。转不过来呢,他就口里发发愿,心里这种力量没有激发出来,他就容易懈怠,放逸,退转,甚至后悔。他后悔,“哎呀,这个世间的五欲享乐还是很吸引人哪,如果我寻求西方极乐世界,谁知道那是不是真的呢?如果最后是没有哪,那我不是吃了大亏吗?世间的五欲又没享到,这个极乐世界也没有,还浪费了我这么多时间、精力。”他就容易生起后悔之心。   所以这个“发”,一定要真实地发起来,它才是万牛不可挽。他真正的是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他才具有这个愿。如果口里谈谈,哦,往生极乐世界什么,但心里念念都是娑婆世界的五欲六尘,家亲眷属都放不下,这都谈不上愿。 愿之一字 含摄信行 【愿,含摄信行】   视频:《省庵大师遗著 西方发愿文注》第1讲 44’20”-47’10”   (文件名:西方发愿文注 愿之一字 含摄信行)   教证:   又“愿”之一字,具该信、行。 (《省庵大师遗著》第119页)   讲述内容:   执持名号属于他的正修。这个信愿就像眼睛来锁定目标,持名就像要行走到达目的地,是一个目足并运,缺一不可。   只要信愿坚固,临终十声乃至一声也决定能往生;如果不具足信愿,纵然你念佛功夫很好,念到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银墙铁壁那样的一个功夫,也往生不了。这是什么原因呢?由于能不能往生是要靠感通。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尤其是临终接引愿,早已成就。能感通、感应上这个阿弥陀佛的愿,就能往生;感应不上,绝对往生不了。不是靠自己的功夫往生,我等的发愿与阿弥陀佛的大愿能够感应道交,才能往生。所以对往生一事,一定要具有圆教的独特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事情。   所以这个愿就是你表达信心的一个重要的方面,由这个愿就必然会引导他念佛之行。所以这个净土法门以这个愿为最首要的一科,只要具足愿一定能往生。为什么呢?法藏菩萨以四十八大愿的成就作为他成就阿弥陀佛佛果的一个决定要素。那现在我们顺应着阿弥陀佛的大愿来发往生之愿,这就正是契合了阿弥陀佛摄受一切众生往生净土的大愿核心。从这个立场来看,直接就以发愿便可以往生。   所以这里就谈到,这个“愿”这个字就含摄着信和行。 真愿成就 不畏死亡 【发真实愿 不怕死亡】   视频:《省庵大师遗著 西方发愿文注》第1讲 49’24”-51’21”   (文件名:西方发愿文注 真愿成就 不畏死亡)   教证:   愿则心心好乐,念念希求。 (《省庵大师遗著》第119页)   讲述内容:   你的“愿”就是心心念念都是好乐往生,心心念念都是希求极乐世界。你这个愿成就,就是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你就不会再对这个世间的五欲六尘有兴趣了。进一步说,你愿成就,你就不怕死了。我们常常说,你这个愿能不能成就,就看你对死亡有没有恐惧。有恐惧,说明你的身见我执,说明你对娑婆世界的五欲六尘,说明你对这个四大和合的臭皮囊还没有放下。   比如前几个月,我们海口这么一个大风,当这个巨风吹得你楼房一晃一晃的时候,这时候就勘验的时候到了。你是不是很害怕、很恐惧、赶紧逃生?你当下是不是想到了阿弥陀佛呢?你当下是不是心就安在这个阿弥陀佛上呢?你当下是不是想到这就是我往生的辉煌的时刻到来了呢?不怕,不跑,就在佛堂里面对着佛像念阿弥陀佛,你做没有做到这一点呢?这个东西不是口头上的,关键时刻就看你的信愿行功夫是不是真的到了这个层面。 好乐不念疑   视频:《省庵大师遗著 西方发愿文注》第1讲 52’ 10”-53’52”   (文件名:西方发愿文注 好乐不念疑)   教证:   问:有人闻说西方净土,心生好乐,然不念佛,得往生否?   答:若果心生好乐,定起希求。若起希求,必然念佛。好乐不希求,定非好乐。希求不念佛,岂是希求?好乐、希求、念佛,而不往生者,未之有也。 (《省庵大师遗著》第119-120页)   讲述内容:   好乐不念疑。有人问:有的人闻说西方净土,也生起好乐之心,但他不去念佛,能不能往生呢?   回答:如果他对于西方净土真的生起了好乐,就一定会生起希求、希望,就是欣慕啊。如果有希求之心,他必然会去念佛。如果说你有好乐之心,但你不去希求,本质上也不是真的好乐。你希求净土,但不去念佛,本质上也不是真的希求。这是环环相扣的,这不是在做文字游戏的。所以,真好乐一定会真希求,真希求一定会去真念佛。好乐、希求、念佛具备了,一定能往生,是这么一个关系。 贪恋尘劳疑 【贪恋尘劳的忧虑】   视频:《省庵大师遗著 西方发愿文注》第1讲 53’56”-61’39”   (文件名:西方发愿文注 贪恋尘劳疑)   教证:   问:有人于此,亦好亦求亦念,但世间心重,贪恋尘劳,得往生否?   答:只要将猛,不怕贼强。若果希求心切,系念心专,则贪恋虽重,自然渐渐轻微,亦当往生。如舍银取金,舍鱼取熊掌,则亦何难之有?第恐愿力不敌爱力,佛念不胜欲念,悠悠忽忽,半信半疑,则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省庵大师遗著》第120页)   讲述内容:   贪恋尘劳疑。这个问题是:有人对这个西方净土也好乐,也希求,也念佛,但是世间的心还很重,贪恋尘劳,尘劳就是五欲六尘,就是关心世间的家亲眷属、恩恩怨怨,这些心还很重。那能不能往生呢?   这实际上也是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这里省庵大师回答特别的有智慧,他讲“只要将猛,不怕贼强”。这句话怎么理解呢?这个“将猛”,就是带兵的将军如果猛的话,就不怕对方的力量强。那在部队的人都有一句话,带兵的这位将军是最重要的。这个兵力能不能打胜仗,决定在指挥长。就是一只老虎带了一群羊,这群羊也成为老虎,一头羊带了一群老虎,这群老虎也变成羊。这是部队里面的一个规律。   好,现在只要“将猛”,这个“将”指喻什么呢?就是指信愿。只要信愿真的是从你内心深处生起来,这就说明很猛,很猛利。很猛利,虽然你念佛的功夫不是很大,但由于你的将猛,你的功夫也跟得会上去,就不怕你的贼——贼就说明你的烦恼的心,劫持我们的功德法财。贪恋尘劳,世间心重,都是贼,但不怕,你只要信愿非常猛利,就能够压过它。   这里进一步说,如果你真的是希求净土的心很恳切,系念名号的心很专,很专一,那么你虽然贪恋世间五欲六尘的心还很重,但是在两军对峙当中,由于那个信愿的将很猛,那你自然地那个贪恋尘劳的烦恼会渐渐地轻微。虽然还没有断,那渐渐轻微,你在两军对峙当中,你信愿念佛还是占主导的,那么你一定可以往生。   而且,信愿属于般若智慧的范围,等你念佛真正上了轨道,你进一步会理解,世间有什么值得贪恋的呢?世间的一切都是梦幻泡影,没有一项是真实的。你来到这个世间,赤条条地来,赤条条地去,“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更何况世间你所贪恋的这些五欲六尘,哪个能给你真正的快乐和幸福呢?好,所以你经过一比较,慢慢信愿念佛,你对极乐世界越来越了解了。那在比较当中,极乐世界就是黄金,世间的五欲六尘虽然你看得很重,就像白银,那你一比较,你还取黄金嘛,而舍去白银嘛。那鱼和熊掌相比较,熊掌更好嘛,舍鱼取熊掌嘛。这是对贪恋尘劳的人,还是这么比喻。对不贪恋尘劳的人来说,这个世间的五欲六尘,三界就是火宅,就是茅坑,就是牢狱,哪能生起一念贪恋之心哪?赶紧离开呀。   所以,信愿的将军很猛,你就能够往生。   就是怕你这个信愿的力量敌不过你贪恋尘劳的爱力,愿力不敌爱力,你的这个贪恋的心太强,佛念不胜欲念哪。你的那个欲望的念头太高涨了,你念佛都念不下去了,念佛都被这个欲望的念头给冲跑了。再加上你“悠悠忽忽,半信半疑”,这就说明你的将不猛。“悠悠忽忽”就是自己懈怠放逸,觉得自己生命还很长,念佛以后再说。而且念念呢,好像有时候相信,念一念又不相信,怀疑心很重,这确实是一个大问题。   我们与生俱来就有怀疑,贪瞋痴慢疑呀,疑是我们的根本烦恼之一。对这个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么超越的一个法门,我们常常内心生起怀疑,尤其看到滔滔天下,芸芸众生没有几个念佛的。你对那些没有念佛善根的人去谈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他不仅不相信,还会生起诽谤之心,还会觉得你念佛很迷信,很另类。你看到这些人,不信的人越来越多,你也在怀疑,大概是不是真的自己头脑有问题了?他们是正确的?如果这样,那也真的就很难往生了。 何须待愿疑   视频:《省庵大师遗著 西方发愿文注》第1讲 61’41”-66’20”   (文件名:西方发愿文注 何须待愿疑)   教证:   问:为善生天,作恶入地狱,本不发愿。念佛往生,亦复如是,何须待愿而后生耶?   答:三界因果,随业所感,固不待愿而成。求生西方,出世正因,若无大愿要期,纵然念佛,决不成就。譬如牛行熟路,虽无御者,亦知归宿。如行生路,决无趋向,必须御者手执绳头,复加鞭策,然后方行。众生心性如牛,三界如熟路,西方如生路,愿如御者,信如手,念似绳头,誓如鞭策。往生如行路,无愿不生,如牛无御。故必以发愿为要也。 (《省庵大师遗著》第120页)   讲述内容:   何须待愿疑。这个问题是从这个层次来问的:一个人能修十善业道,就能生到天上;造十恶业,尤其是上品的十恶业,就会堕到地狱里面。这是因果法则决定的,本来跟这个善人恶人发愿没有关系。念佛往生也应该是这个样子吧?为什么还要等到发愿才能往生呢?   这个回答是:三界六道的因果,是随着善恶业来,招感的。行善就生到三善道,造恶就感三恶道,这是法尔自然的因果法则决定的,所以它不需要等待愿也能成就。这里是没有等量齐观的比较的。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是出世间法的正因,如果没有大愿来标举的话,纵然念佛,也绝对不能往生净土。也确实有些人把念阿弥陀佛作为功夫去对待,不具足信愿,仍然是把这个净土的横超法作竖出用,还是属于自力的范围,而不属于他力的、佛力加持的范围,所以绝对不能往生净土。   那这里比较,三界因果和往生净土的差别,就比如牛,它行熟路,虽然它没有御牛的,就是控制这个牛的御者,它也知道归宿。大家如果有放牛的体验,这个家里的牛,就不需要去牵,不需要赶,它自然回家了,它熟这个路。但如果你让这条牛行一条生路,它从来没有去过的地方,你跟它说:“你到另外一个地方去”,那这头牛就懵了,它不知道怎么走。所以这时候就必须要有个御者,知道目标的一个人,告诉它怎么走。而且御者是拿着绳,缰绳,还要加上鞭策,这头牛才会行走。   我等众生的心性就像这个牛,这三界六道就像熟路,不需要御者,它自然就会去。但是西方极乐世界就像是一个陌生的路,你让他一个人,他去不了。所以,发愿就如同这个御者;信心就像这个手;念佛的这个念头就像这个缰绳;这个发誓就像这个鞭策,往生就像这个行路。所以你没有这个愿就往生不了,就好像这头牛,你没有御者,它就不可能到达目的地。所以就必定要以发愿作为首要的一个科目。 业重可否往生疑(一) 【罪业深重 能否往生(一)】   视频:《省庵大师遗著 西方发愿文注》第1讲 96’32”-101’17”   (文件名:西方发愿文注 业重可否往生疑(一))   教证:   问:求生西方固所愿也,但我下劣凡夫,罪业深重,福善轻微,如何容易得生安养?   答:余门学道,须赖行人自力。念佛往生,全赖弥陀愿力。自力难,故累劫未成。他力易,故一生可致。是以一日七日,便得往生。十念一念,亦能见佛。纵十恶罪人,佛亦不弃。况十善凡夫,一生发愿念佛,而不得往生乎?且一称洪名,灭罪八十亿劫,何疑业重。暂持圣号,胜于布施百年,何虑福轻。但办信心,决不相赚。 (《省庵大师遗著》第122页)   讲述内容:   业重可否往生疑。这问题是:求生西方净土固然是我所愿意的,但我是一个下根陋劣的凡夫,罪业深重,福善轻微,那如何能够容易得生极乐世界呢?   这也是很多信众提出的一个问题,觉得极乐世界好是好,但我业障重,我没有福德,我没有修行,我能往生吗?这里要明白一个净土宗的特点。其他的法门,就是通途的八万四千法门,确实修道要靠修行人的自力断惑证真,真的是业障重,修行不够,想离开三界那是很难的。但净土法门是一个特别法门哪,是通途法门之外,两土世尊开出的一个极为悲心的,针对业力凡夫无力断惑证真、超越生死的人施设的,所以这个念佛往生是全都依赖阿弥陀佛的愿力呀。有这样本质的不同啊。自力修行确实很难,所以动经无量劫,也没有办法成就啊。他力就容易呀,一生就可以通过信愿持名,感通佛力,带业横超啊。所以具足信愿,一日乃至七日念佛便能往生。甚至临命终时,十声乃至一声以那种猛利的心念佛,感通佛力,也能够见阿弥陀佛。纵然是造作了五逆十恶的重罪的罪人,即将要堕阿鼻地狱的罪人,临命终时以大惭愧心、大忏悔心念佛求生,阿弥陀佛也不弃舍呀,也得摄受啊,令其往生哪。何况修十善业道的凡夫,一生发真诚愿,念佛,哪有不得往生的道理呢? 更何况,你不要担心业障重,要知道念这句佛号就是消业障的最好的方法。称一声万德洪名,就能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佛号的力量有这么大,还怀疑业障重干什么呢?你说你的福报浅,要知道这句名号,阿弥陀佛把他累劫的修行的福报回施给我等众生,所以你暂时执持这句圣号,胜过布施百年。这都是不可思议的圆顿的道理,全摄佛功德为自功德,把阿弥陀佛布施的功德转为我自己的功德,不是说我也一定要去做很多事情,所以念这个名号就是最高的修行。所以暂时念这个名号,胜于布施百年,还担心自己的福德轻干什么呢? 这里面就是谈信心问题,只要具备这样的信心,念佛绝对功不唐捐,阿弥陀佛决定能够令我们往生。 业重可否往生疑(二) 【罪业深重 能否往生(二)】   视频:《西方发愿文》第1讲-1 39’57”-42’56”   (文件名:西方发愿文 业重可否往生疑(二))   讲述内容:   听说西方极乐世界这么庄严,也确实有信心,也想去,但是自己烦恼很重,业力凡夫,冤亲债主也很多,这个福薄慧浅哪,怎么才能够保证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呢?   好,对这桩事情,就是这个愿能不能使我们在稳妥往生方面,得到一个安心的问题。   通途的法门,确实要解决生死很难,因为要靠自己的力量修戒、定、慧,断见、思惑才能解决生死问题。但念佛往生极乐世界这桩事情,它是很容易的,容易往生。为什么呢?它是全靠阿弥陀佛的力量——愿力。他力的加持就不可思议了,所以不仅上根利智可以信愿持名往生,乃至于造作五逆十恶的人,即将下地狱的人,他能够一念回转,发大惭愧心来念十声乃至一声,都能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以这个净土法门确实是万修万人去的法门,我们千万不要有自卑感,“唉呀,我下劣凡夫,我哪能往生啦,据说要得功夫成片才能往生,据说要有清净心才能往生,据说要开悟才能往生,据说要有大修福德才能往生”,这些都是我们自寻烦恼。阿弥陀佛无条件拯救一切众生,只要你相信,只要有发真实愿,愿去,你念佛乃至于念十声都能去。所以我们对往生这一点不要加以怀疑,它是决定的。阿弥陀佛的大愿给我们的承诺,给我们保证,给我们决定。   如果你相信了,你肯定往生。但问题是你怀疑,你不敢承担,那也就很难往生了。 正解“摄受”   视频:《省庵大师遗著 西方发愿文注》第2讲 34’57”-37’51”   (文件名:西方发愿文注 正解摄受)   教证:   如母念子,心无舍离,是名“摄受”。 (《省庵大师遗著》第125页)   讲述内容:   我们要理解佛,就要理解佛心。那理解佛心,我们就从理解父母对子女的心开始。世间的慈母念她的子女的时候,她是念念不会舍离的。那阿弥陀佛是以比世间父母对子女的那个心还要深厚的慈悲,来念我等众生。这就是《楞严经》里面讲的“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所以,当我们说我在念佛的时候,当下要认证,阿弥陀佛更在念我。我念佛的时候还泛泛悠悠,阿弥陀佛念我的时候,那是专心致志。   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摄受”。“摄”就是摄取过来,然后把他接纳。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就是巨大的磁场,我们只要跟这个磁场能够相应,马上这个巨大的磁力场就把你这根针、这块小铁片把它吸摄过来。   所以,这也是法界当中一个甚深的秘密。法界有一个巨大的磁力场,就是阿弥陀佛已然成就的四十八大愿,他面对所有的众生开放。你只要具足信愿,那你就变成了这根针;你不具足信愿,就是一根草。草跟这个磁场不发生关联,这根针就能发生关联。   所以,要完成这个生命当中的了生脱死的大事,就一定要归命。归命就是把生命交托到阿弥陀佛那去,然后请求佛加持,就能成就。 观中见佛疑 【观中见佛 有无魔事】   视频:《省庵大师遗著 西方发愿文注》第3讲 55’14”-59’33”   (文件名:西方发愿文注 观中见佛疑)   教证:   问:观中见佛,得无魔事否?   答:参禅人本不念佛,而佛忽现,此则心境相违,名为魔事。念佛人本自观佛,佛随相现,此名感应道交,非魔事也。然须了知,所见之佛如水中月,非有非无,不可取著。若生取著,则恐反成魔事。切宜慎之。 (《省庵大师遗著》第135页)   讲述内容:   在禅观当中见佛,会不会是魔变化出来的呢?这是很多念佛行人担心的,我念佛念佛,阿弥陀佛现前,那是真的还是假的呢?因为我们看到很多禅宗的书谈止观,都会谈魔变化佛相来干扰行人,所以一看都很害怕。   回答是:参禅的人本来他不念佛,参禅是参自性天真佛的,扫荡一切境界之相的,所以他不会去念佛。不念佛,而佛忽然显现,所现的境界和他的心不相应,相违背,这样就是魔事,就像《楞严经》讲五十种阴魔一样。但是净土法门,念佛人本来就在念佛,本来就在观佛,那阿弥陀佛的法报化三身都进入众生的念头里面,佛就随着你的观想显现佛相,这叫感应道交,心境相应,这就不是魔变化为佛。   有人甚至担心,临终的时候助念,大家都在念阿弥陀佛,这时候大家看到阿弥陀佛,是不是魔变化的?那就更不要担心了。具足深信切愿念佛,大家都在执持名号,这时候显的阿弥陀佛一定是真实的,因为魔没有这种胆量,也没有这种能力在这个时候变化成阿弥陀佛。因为这六字洪名都有光明,能念的心也有光明,一个念佛人念佛的时候有四十里的光明显现出来,魔是进入不了的。那些魔,包括冤亲债主,如果他能进入,他也就不是魔了,他也被佛光所转化成一个修行人了。所以千万不要担心这个事情。   进一步站在圆教的理念来看,要了知这时候所见的佛也是如水中月、镜中像,“非有非无,不可取著”。这一定要建立这个中道的正见。“水中月,非有”,不是真实有,说你想把那个水里面月亮捞出来,捞不出来,这就“非有”。但也不能说没有,因为它还有月亮的影子,这就“非有非无”。如水中月,如镜中像,如梦中事。要知道显现的佛也是由我们的心性显现出来的,所以这里不能执著。如果你取真实之相,执著这个,那可能就会著魔了,所以千万要谨慎。包括我们平时闭关念佛见到的所谓莲华,见光、见华、见佛像,这些都要作如是观,非有非无。 贪恋与怀疑   视频:《省庵大师遗著 西方发愿文注》第3讲 84’20”-89’42”   (文件名:西方发愿文注 贪恋与怀疑)   教证:   “贪恋”有四:一、终岁持斋,一朝食肉;二、长年念佛,此日贪生;三、恩爱牵缠,难割难舍;四、许愿保禳,求神服药。   “迷惑”有三:一疑罪业深重,二疑功行浅薄,三疑佛不来迎。 (《省庵大师遗著》第137页)   讲述内容:   这贪恋还是身见我执的范畴,还离不开五欲六尘,所以一般讲贪恋有四种。就是他念佛都是吃素的,忽然到临命终时他要吃肉,他要吃鸡,这就麻烦了,这叫贪恋。第二种就是多年念佛,此刻贪生。忽然贪生怕死了,希望多活几年了,这是贪恋身体,希望长寿。第三种是贪恋眷属。哎呀,夫妻之间、母子之间恩爱牵缠,难割难舍,“我舍不得你们哪,我不想走啊,我要跟你们在一起呀”,那阿弥陀佛可能来接引的时候,“我不行哪,我太爱我的妻子了”。那麻烦了,你也走不了,贪恋。第四种是许愿保禳,求神服药。不想死,再求神求鬼,“啊,鬼神你让我多活几年,我如果好了,我给你买香油、买香蕉来供养你。”然后那些巫婆、神婆,到处求,还要算卦、看八字,能不能再活几年哪,碰到什么药都吃啊。这就是贪恋。   这种贪恋尘世的心一旦现前,他的信愿就没有了;信愿没有了,他跟阿弥陀佛就感应不上了;感应不上,他一定不能往生;不能往生,就随着他的业力轮回。这是很可怜的,那一定要排除这种贪恋。   同时要排除迷惑。这种迷惑啊,是从怀疑心来说。对净土法门、对阿弥陀佛的信心不具足,就有怀疑。这个怀疑一般有三种:   第一是,怀疑自己罪业深重,我就没办法往生。这是迷惑啊。要知道净土法门就是带业往生的法门,就是造了五逆十恶的重罪,只要信愿念佛,阿弥陀佛都能够接引往生,你怕什么呢?   第二种是,怀疑自己修行的功夫浅薄。我没有功夫成片,我没有得念佛三昧,我没有一心不乱,我打坐不行,我功夫一点都没有,我哪能往生?净土法门,阿弥陀佛平等普度一切众生,在功夫上没有设门槛哪。只要信愿感通,散乱心状态也能往生,你不要怀疑呀。   第三是,怀疑佛会不会来接引哪。这种怀疑也很多啊。我是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听得到吗?阿弥陀佛知道我的希求吗?阿弥陀佛据说很忙啊,他忙其他事情去了,哪会记得我呀?他不记得我,我怎么去呀?我跟阿弥陀佛好像关系又不密切,我也没有天天给他供水、供香蕉,人际关系不好,他会来接我吗?这就是迷惑,一定要把它排除。阿弥陀佛对你太关注了,你就是阿弥陀佛唯一的子女,阿弥陀佛就是要救你的,阿弥陀佛已经为了救你动经无量劫随形六道,你只要愿意把手伸出来,阿弥陀佛已经伸出十劫的手臂就会把你紧紧地握住。   离开了这些贪恋迷惑,那眼、耳、鼻、舌、身五根,那就有法喜,他知道自己决定能往生,知道阿弥陀佛决定能带自己往生,他欢喜呀。 最安乐的临终关怀   视频:《省庵大师遗著 西方发愿文注》第3讲 94’26”-100’11”   (文件名:西方发愿文注 最安乐的临终关怀)   讲述内容:   那个宋代有个荆王夫人也是站着走的。荆王夫人,有人神游极乐世界,还看到极乐世界有她一朵很大的莲华。所以这些盛况现前,使在场的众生见闻,激发了念佛求往生的菩提心。 所以净土法门给我们提供一个临终助念的最奇妙、最安乐的临终关怀。   现在看众生临命终时真的是很苦啊,特别是癌症病人,晚期,他受一种身见我执的思想控制,就是要做手术、要化疗,然而呢,不惜一切代价,要抢救、插管子,所以这些病人都是被折磨死的啊。已经知道任何的治疗毫无意义,为什么还要去折磨这些病人哪?现在真的要有一个全新的思惟了。到了癌症末期,说明他生命终结嘛,这时候不要折腾他了,不要再去进行治疗了,让他安静下来,让他在最后的时刻思惟一下生命的本质,让他跟亲人有一个良性的互动,有一个情感上的交流,让他有时间能跟一切亲朋好友一一告别、一一交代,这是一种人性化的临终关怀啊。这西方都在盛行这个临终关怀啊。如果他相信净土法门,那就好了,那这个临终就是他生命最辉煌的、最出彩的那一刻到来了,随佛往生。   而且真正他去念这句名号,说不准还能够起死回生。在东林寺,我们有太多这方面的例子了。已经癌症到晚期,就是到东林寺求往生的。那这些癌末病人,有些就顺利地往生,还有些给他念念念,念得他身体越来越好了。   所以我们在临终助念的时候祈祷阿弥陀佛,都是有两种可能性:第一,如果这个病人命数未到,祈请阿弥陀佛慈悲加持,令他身心康乐;如果命数已到,定业难逃,祈求阿弥陀佛接引他顺利往生。所以,这两种可能性都存在。我们对病人要求还是一心求往生,不要一心求身体健康。   最近,东林寺助念团报告两个消息,也是同样的癌症病人,一个就是求身体健康,反而生命终结;一个一心求往生,反而念好了。所以我们就是给病人指一条路,就是一心求往生。一心求往生,说明你信愿具足。信愿具足,跟这个名号感应道交,名号里面有光明,光明就能治你的病。如果你一心求身体好,说明你贪生怕死,贪生怕死跟这个名号不相应,你该怎么死还是怎么死。所以这里很重要,就是一心求往生哪。所以我们现在对一些病人的交代就是,你一心求往生,而且一心归命,交给阿弥陀佛,让阿弥陀佛来决定我的命运。阿弥陀佛要我活一百岁,我就健康地活一百岁;阿弥陀佛要让我今天走,我愉快地跟阿弥陀佛走。你不要有自己的想法,一心归命,交给阿弥陀佛去处理就好了。往往就能出现奇迹。所以六字洪名,阿伽陀药,真实不虚。但是六字洪名,我们不是求健康的,因为一切法无常,终究要离开这个世间的,还是以求往生作为自己终极的目标为好。   所以我们有必要向全社会推广阿弥陀佛临终关怀的这种巨大的利益。   好,南无阿弥陀佛! 正解“临终正念”(一)   视频:《西方发愿文》第3讲-1 02’30”-18’50”   (文件名:西方发愿文 正解“临终正念”(一))   讲述内容:   临欲命终,这是我们生命当中最关键的时刻。我们人的生命来到这个世间,是第八识,叫神识,借父母的缘来投生的,所以这个神识出生的时候是先来。那么第八识呢,是要生命终结的时候即将离去,这个神识一离开,我们的身体的呼吸呀,暖气呀,什么,就没有了。   所以临命终时就是第八识要离去的时候,这个时候是非常痛苦的时刻,我们很多人都贪生怕死,很不想死,很想在这个世间多活几天,但是又必须要走。这种死亡之苦就像生龟脱壳,就像一只乌龟你活生生地把它壳要剥下来样的痛苦,这就八苦当中的死苦。那么我们念佛行人要解决这个死的问题,平时要训练死亡的这种意识、这种超越。那么念佛往生净土一法,就是解决这个“死”的问题的。彻悟祖师说过:“沙门者,学死者也。”对一个修道人来说,觉悟这个死,超越这个死,是一件唯一的大事。所以我们念佛,念千念、万念、亿念,最终也就是要迎接临命终时的到来。   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会来帮忙。我们平时信愿持名,功夫得力,就能预知时至。预知时至就是佛菩萨或者在禅观之中,或者在睡梦当中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走。所以你看《净土圣贤录》很多念佛行人得力,都能够知道哪一天走,然后告诉大家:“到那个时候来送我一程。”预知可以预知三天、七天、一月或者更长的时间,甚至有提前一年知道的。   你看清代有个冬瓜和尚,他就看起来很有潇洒的这种风格了。这个人呢,就是常常到街市上去,喜欢吃冬瓜,所以大家就叫他冬瓜和尚。看过去,他好像没有什么修行。他有个同参道友,另外一个寺院的,他有一天跟同参道友说:“我正月初六就要走了,到时候你给我来送别一下。”好,那一天,这个朋友,他的道友就去了,一看他还不在寺院,再一问呢,原来是有居士请他应供,他身体挺好。他就在那里等冬瓜和尚,冬瓜和尚回来了看到有一个道友,他还说:“今天你怎么来了?”那个和尚说:“你不是约定今天要让我送你吗?”“哦”这个冬瓜和尚一听,“哎呀,你看看我还差点忘了”,差点忘了这个事。他就赶紧沐浴更衣,沐浴更衣后就盘腿一坐,就念佛。他的道友说:“你要往生,你得给我们留下个偈子啊!”好,他就留了个偈子,这偈子是这样说的:“终日走街坊,心中念佛忙。世人都不识,别有一天堂。”他每天都到街市上走,但是心里还在念佛,念佛很忙呢,心中念佛忙,大家都不了解这个事,但我有我的一个境界。你看,这个表面上看不出来,实际上他内心佛号不断。这是预知时至,非常潇洒。   这个“临终正念”还包含身体上没有病苦。这个病苦是很麻烦的事情,往往我们今生的四大不调,尤其是多生多劫的业障,就导致我们的身体上的病苦。病苦一来往往会防碍正念的,这个浑身疼痛得叫爹叫娘,你这时候要让他念一句阿弥陀佛很困难,他念的是“哎哟哎哟哎哟”。你把“哎哟哎哟哎哟”变成“阿弥陀佛”那不容易,所以我们平时要忏除业障,就是使我们真的临命终时,身体不至于受到巨大的痛苦。上个月我也接到一个外地居士的电话,她实在是那个病痛得受不了了,就想有没有提前结束生命的方法,或者是不是可以这样做。我就告诉她:“你不可以这样做”。现在这种病苦啊,我们还是要平时加大念佛的功夫来消除它,临命终时就比较自在一点。那么也得要忏除业障,才没有厄难。厄难就是横来的灾祸,水灾呀、火灾呀、刀兵啦、地震啦、海啸哇、被人毒死啊,这些都不要,都要远离它。这是指身体不要这样。   “心无一切贪恋迷惑”,这就更细微的自己的这种烦恼执着,平时要看破放下,尤其是一个我执身见。这个心里没有贪恋、没有迷惑,它是需要修行的,往往我们没有真实地在心地上用功夫,临命终时关键的时刻就会贪恋。贪恋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比如他吃素吃了几十年,到临命终时他忽然要吃鸡、要吃肉、要吃鱼,这现象都有出现的。平时念佛要求往生,到了这个真的关键时刻,他忽然觉得“我还要延长寿命”,不愿走,多活一天多好。再就是家亲眷属、妻儿子女这种恩爱呀,舍不得啊,“哎呀,我真爱你们啦!我现在要走,我舍不得你们哪,我爬都要爬回来啊”,难割难舍。再就由于这人难割难舍,对身见,对这个生命的那贪恋,所以他就乞求,求神啦,求神来帮他把这个病治好,他所指向的一切都是,包括念阿弥陀佛,念观音菩萨“我的病赶快好啊,赶快好啊!”他就求这些,这就是贪恋。   要知道这个时刻,我们唯一的念头是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如果你念佛是为了求身体好,这个念头都不好。你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你的命数没有到,阿弥陀佛会让我们身体好。如果命数已到,你不求往生只求身体健康的这一念,就会阻碍这种跟佛力的感应道交。说明当下你没有愿,你没有求往生的愿,你只是想得人天福报,只是想多活几天。实际上在这个世间,你迟早是要死的,你如果平时就观照到这个世间是火宅、是牢狱、是茅坑,你就不会有这种贪恋。你从牢狱里面释放出来,你还不愿意吗?而说“我不愿意得自由之身,我还愿意呆在牢狱里面”,这说明你对这种牢狱的观想还没有娴熟。   大家可千万不要小看这个贪恋,无始劫以来我们就是因为贪恋、贪爱来到这个世间上的,“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净土”。所以这个贪爱的心,平时就要把它训练,淡化,淡化,放下,这样关键时刻有我们的心地上的这种观念、智慧,放下的这种气概才能上来,一心一意求往生。   “迷惑”就是念头上的颠倒。那么这一点,也是我们很重的烦恼。我们无明当中啊,看待什么样的境界,包括我们追求什么,整个是在迷惑里面。谁也不想到三恶道去,但是临命终时三恶道的境界现前你会迷惑。有一部经,佛告阿难说,如果有众生犯了重罪,比如弑父害母、辱骂六亲等等,做这些罪业,临命终时他要下地狱。命终之时,这些地狱的境界,比如这个铜狗哇、铁马呀,它张开口喷着火,要吞噬这个罪人进去的时候,但是这个铜狗会变,在这个即将下地狱的众生来看,他们会看到是很华丽的车,黄金的金车,还有宝盖在上面,这个火呢,炽热的猛火会变化成,在他眼里是美女。所以这个罪人很远就看到,心里很欢喜,“哎呀,有很华丽的车,又有美女过来,”他就想“我要去,我要去”,他是带着欢喜的心,弹指之间直接堕到阿鼻地狱去了。所以这就是他的迷惑、颠倒。   对于净业行人来说,他临命终时,他也有迷惑,这迷惑具体体现在怀疑,疑根未断。虽然他也相信有西方极乐世界,也愿意去,但是怀疑自己什么呢?我业障深重,那个地方应该是修行很好的人才能去的,我这么重的业障,怎么能去得了呢?他怀疑自己去不了,怀疑自己的修行功夫不够。尤其平时听到一定要功夫成片往生,一定要清净心往生,他这时候这种怀疑就更为重了。我没有得功夫成片,我没有得清净心,我功夫不够,我不够资格。就好像世间上考重点大学,要六百分才能上得去,我只能考三百来分,我去不了。怀疑,这是迷惑。再就怀疑这个阿弥陀佛是不是真的会来接我啊?应该是跟他有缘的人才接,好象阿弥陀佛跟我很生疏,会不会来接?他有怀疑。甚至隐隐当中会怀疑西方极乐世界是不是真的存在,阿弥陀佛是不是真的有。实际上还是内心深处有怀疑,所以透过《观经》来看,那个上品中生的往生者,临命终时都有疑根未断,对阿弥陀佛是不是真的会来,还没有十分的把握。这时候阿弥陀佛看到他这样的疑惑,跟他讲一句话:“法子,我来迎汝”,直接说这句话,这个上品中生者才彻底没有怀疑。阿弥陀佛现前,亲口跟他说的话“我已经来迎接你了”,还非得见到面不可啊,听到语言听到话了,他才彻底没有怀疑。   所以这些疑惑,我们一定不要让它坚固,要么这一念的疑惑、怀疑,就会有障碍。 正解“临终正念”(二)   视频:《西方发愿文》第3讲-1 20’42”-26’40”   (文件名:西方发愿文 正解“临终正念”(二))   教证:   “正念”是意根。无贪无惑故“分明”。 (《省庵大师遗著》第137页)   讲述内容:   这个“正念分明”哪,我们看有很多人把正念就仅仅理解为是念阿弥陀佛。当然这个可以这么理解,但是不能仅仅局限这个地方。   正念,包括他愿往生的念还在占主导地位。这个正念——信、愿、行三者,他能够保持愿往生心,这也是正念啦。不一定非得是要念“阿弥陀佛”四个字不可,才叫正念,他有时真的是病得念不出来呢?病得念不出来,张不开口,难道他就不能往生吗?经典当中讲,你具足信愿持名——平时,乃至临命终时,你就是如睡梦去,他也是往生了。阿弥陀佛的愿王,它导引我们的神识的这种功德是不可思议的呀!所以我们保持愿往生心,跟阿弥陀佛的愿相应,也是正念。这里一定要有一个比较有余地的解释。   因为有人就很执着什么呢?我们这几年都听到,很多人听说临终这一念一定要念阿弥陀佛,如果不念阿弥陀佛就不能往生。这个问题粗粗一听觉得有道理,但细细一想不尽然。你能够正念分明,把这句名号念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当然很好,我们也要提倡,这是你功夫比较得力的表现。但也确实有很多人他临命终时,这一念没有朗朗地把阿弥陀佛念起来,难道他就会下三恶道吗?佛说,就像一棵树它向西面倾倒的势已经形成了,无论这棵树你怎么砍倒它,它都是向西面倒的。在这个时候一定要相信阿弥陀佛引导我们的功能,因为他是接引佛,有时候我们在巨大的这种自然灾害面前,地震啦、海啸哇,这个疼痛,疾病到极点的时候,这句阿弥陀佛确实起不来啊,这是我们的困难啦,这是我们的业障啊。但是我们确实平时发了深信切愿之心了,确实愿意去呀,阿弥陀佛一定会解救我们这样的障碍。所以对这个事情的这种考量,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但是又不能说我们提倡临终不要正念也能往生,不是这样说的,我们说你保持愿往生心,也是正念。   所以这个“诸根悦豫”,你身体没有疾病,没有碰到突发的厄难,它就表示比较愉悦。一旦碰到疾病的疼痛和那种厄难的横来,他就会恐惧呀,他就会慌乱哪。   那么从心里来看,你没有贪恋,对这个身见、家亲眷属没有贪恋,对这个往生、这个弥陀的救度没有迷惑颠倒,这就叫“分明”。这个说法是莲池大师说的,也是省庵大师这么注解的,没有贪恋、没有迷惑就是“分明”。不一定你这个佛号念的声音念得清清楚楚才叫分明,才叫正念。   所以有很多人自立章程,就把大家搞得又有一重不安了。谁能保证临终这一念就把“阿弥陀佛”四个字念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呢?谁也不能保证。因为临命终时是太困难的时候了,四大即将分离,这个无数劫的业力种子正在沸腾、现行的时候,整个的神识把控、整个的场面就像猛风当中的一片树叶。在这里你还能够从容地把这句阿弥陀佛念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是有这样的人,那是修行功夫很得力的人,但是你不能要求所有的人都能达到这个水平。   所以我们平时为什么要训练自己深信切愿,尤其这个愿,特别是《西方发愿文》这个愿,是在我们的内心深处占主导地位的,愿往生心永远不要把它丢失。 舍报安详 如入禅定   视频:《西方发愿文》第3讲-1 27’20”-34’04”   (文件名:西方发愿文 舍报安详 如入禅定)   教证:   舍所受身名“舍报”,不忙不乱故“安详”。坐脱立亡,故云“如入禅定”。 (《省庵大师遗著》第137页)   讲述内容:   舍报安详,如入禅定。“舍”,就是舍去我们的业报身,这种四大假合的臭皮囊。“安详”,就是不忙不乱,不是很慌张的。   你看一般的人,不念佛的人,你看看他临命终时候,他都是恐惧、不安、慌张的。可能他平时会说自己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但是到了临命终时,他内心当中会感觉到有个去向,但是去什么地方他不了解。由于不了解,再加上他平时又不信因果造作了很多的恶业,非常颠倒,或是这些冤家对头各方面都来找他的时候,这种梦境也特别不好的时候,所以他对未来的去向恐惧。你只要到医院太平间,看看那些新死亡的人,面上都带着非常恐惧的表情,所以这种人做不到安详。我们中国文化讲五福,五福里面就有个考终命,考终命就是寿终正寝——善终。善终是福报之一呀,五福之一呀。那我们一个人哪,如果一辈子做善事,心地善良,他都会善终,甚至他自己也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走。   我们念佛行人一定要做到安详。如入禅定,就是他在禅定状态当中走,无论是坐着走,站着走,躺着走,都充满着安详。“如入禅定”以后,他就可以做到世间人做不到的那种“舍报安详”。   比如我们净土宗那位王龙舒居,王龙舒居士他就是站着走的。做晚课做完了,最后一声阿弥陀佛。我们讲这大修行人是可以做到,临终这一念是阿弥陀佛朗朗现前走的,站着走的。但王龙舒何许人也?他年轻的时候就是国学进士,对儒家文化非常通达,然后深信净土。虽然考中进士他不做官,专修净土法门,每天一千拜,在净土教理方面也极为深入,第一个《无量寿经》的会集本是龙舒居士做的。可以说在四种汇集本当中,做得最好的还就是王龙舒居士做的这个本子。他就是“如入禅定”了,当地的人都有做梦,梦见西方有人接引。他都能够感应到这个有缘的人的梦中给人治病。   还有站着走,近代有一个,这《印祖文钞》讲的一个公案。说江苏如皋有一个居士叫徳超,他的俗名叫陆子清,这位居士呢,对净土法门很有信心,他的儿子和女儿都出家了,他也就是放下万缘念佛。所以就把自己的家产啦,田产都变卖掉,准备来做功德。谁知道他有一个哥哥,兄长,因为他的儿子出家了嘛,这个兄长就想把自己的儿子过继给他,来继承他的家产。但是他田产已经卖出去了,卖给村长了,这个兄长来势很勇猛,“你必须把那个田产赎回来,不赎回来就不行。”所以搞得这个德超居士就找那个村长,想把那个田产再赎回来。那村长,可能变卖的时候很便宜,就不同意赎。村长不同意赎,他的哥哥又非常地逼他,搞得他左右为难,可能这时候他产生了很大的厌离心,他就跳河,投水淹死了。大家去打捞的时候出现奇迹了,他是在河水里面站着的,站着面向西方合掌。这么一个往生方式,你看这个没有阿弥陀佛的佛力加持,哪能会出现这个境界?   所以我们说临命终时,能够做到,无论是预知时至,还是身无一切病苦厄难,心无一切贪恋迷惑,五根愉悦,意识分明,舍报安详,如入禅定,这个全过程都是阿弥陀佛加持的结果。不要以为我们自己的功夫能够达到舍报安详,如入禅定,很难的。 难信之法   视频:《佛说阿弥陀经》第7讲 50’11”-61’53”   (文件名:无)   教证:   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               (《佛说阿弥陀经》)   讲述内容:   为诸众生说一切世间难信之法,这个净土一法确实难说,难说在什么地方呢?它完全不是凡夫众生的范围里面的事情,太超越了。   所以这种净土文化不是地球的文化所能囊括的,它是整个法界的文化,不仅仅是面对人道的众生的,它是面对九法界众生的,它的整个的时空、整个的状态、整个的原理都不是我们人道的原理所能够施设和理解的。它这就难信,一切世间难信,就是九法界众生都难信,所以不仅凡夫难信,就是声闻、缘觉二乘行人都难信,不仅二乘行人难信,就是菩萨都难以信。它是一个这样的法门。   所以这个难信,把这个难信之法跟娑婆世界浊恶的众生去说,那就犹如什么呢?犹如在一个不穿衣服的国家、裸体的国家去宣说衣冠的文明一样,就好像你对一个生来就是一个瞎子,你跟他说辨别颜色,这是白这是黑一样,是这么困难的。但是虽然这么困难,佛还要说。   有人就问,既然是难信为什么还要去说啊?没有人相信,不就得了吗?休息休息一下。还确实,你说这话还真是说对了。释迦牟尼佛成道之后还真的就想永远休息,就想入涅槃。因为他成佛之后,观察这个世界的众生,五欲啊,缠绕啊,内心非常的染浊啊,对这个清净的佛法产生不了信心啊,你说出来他会诽谤啊。所以当时佛就想入涅槃,不涅槃是由于大梵天王,他知道有尊佛出世了,赶紧来请法,忉利天王也来请法,三次请法,佛才应了,接受这次请法。既然一乘的清净法相信不了,就由实开权嘛,就开出二乘法,从那里开始讲起。所以说方便法是逼不得已啊!佛最想说的是一乘的法,不是说声闻、缘觉的法,更不是说人天的法。但众生信不及,就从人天、二乘的法开始说起,这就叫循循善诱啊,来调熟根机啊。   所以这种事情,它是确实不容易的。这个难,在这个世间说大乘佛法之难啊!我们总是很难体会为什么佛不断地说这个难信是为甚难,不断地提醒这一点,确实这是千真万确的。   佛在说《法华经》的时候,也是极力的赞叹说《法华经》之难啊,如果说其它的经典都很容易,但是说这个《法华经》这个纯圆独妙的成佛的《法华经》,它的难难在什么程度呢?就是你用手把这个须弥山抛到其它的刹土当中去,你用足,动两足震动三千大千世界,这样的事情都不难,但是你在五浊恶世说这个《法华经》则为甚难。于是我们想,这个《阿弥陀经》是法华和华严的归宿啊,它就更难啊,那难在什么地方呢?主要是不相信,你说了他不相信,他听了以后哈哈大笑,他听了以后,还说:“你这个傻瓜还相信这些东西啊,你吃了饭没事干了,钱都赚不完,你还弄这些东西干嘛呀”。你再跟他说,他会生气,以怨恨的心、嫉妒的心,甚至你再跟他说,他会骂你,甚至骂得还不解恨还用棍子打你,用石头掷你,他就是这样的。你看《法华经》那个常不轻菩萨就是讲一句话:“我不敢轻慢汝,汝等皆当作佛”,就是说这一句话,就是招来了那么多的怨恨、嫉妒、打骂。大家你可以试试,到大街上你说说净土法门,有几个会相信的,没有几个人会相信啊。但是,没有多少人相信,但毕竟还是有人相信,这就是佛的悲心啊!哪怕有一个人相信,佛都要说,更何况不止一个。有一个人相信,就有一个人成佛啊,那也值啊!它是一个这样的一个事情啊!所以佛就再三说,再三劝勉,五时都说,千经万论共指,而且不仅一尊佛说,而且带动了所有十方诸佛说,不仅现世的佛说,候补佛也得继续说,这种慈悲,我们想想。   你看《无量寿经》的后半部,佛讲完之后,就把这部经付嘱给弥勒菩萨,付嘱弥勒菩萨的用意是什么?他是候补佛啊,你得把这个法门传承下去啊,你在龙华三会要说这个《阿弥陀经》、《无量寿经》啊,那弥勒菩萨接了这个接力棒之后,接了这个火炬之后,在龙华三会又会对下一尊佛又要付嘱啊,你得在你成佛的时候要说啊,佛佛相传啊。   所以当时无量寿会上,佛对弥勒菩萨一段话也都是谈这个问题,非常婆心切切呀!说:“如来兴世,难值难见;诸佛经道,难得难闻;菩萨胜法,诸波罗蜜,得闻亦难;遇善知识,闻法能行,此亦为难。若闻斯经,信乐受持,难中之难,无过此难。是故我法,如是作,如是说,如是教。应当信顺,如法修行。” 你看这都是,说这个告诉弥勒,就是如来出现在世间上,这是像优昙华一样的,难值难见啊!那么佛说了这个经道、经法,这是十方诸佛共证的法啊,也是难以遇到、难以听闻啊!尤其是菩萨殊胜的法,种种波罗蜜法,像六度波罗蜜,十波罗蜜,你想闻到菩萨的法,也很难。要遇到能讲法的善知识,遇到了又能闻法能行,这就更难。那么层层难,最后一个难就是,你能遇到这个《无量寿经》、《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跟《阿弥陀经》是同部的一部经,如果能闻到这部经,而且还能相信,还能生好乐之心,还能依教奉行,这是所有难事当中的最难的,没有比这桩事情更难的事情,难中之难,无过此难。   所以,但是佛是有慈悲心的,佛是有度化众生的无作妙用的,所以还是要如是作,如是说,如是教。自然而然的,这个净土法门的作是无作妙用出来了,我要顺着这样的一个法如实地宣说,以这个法如实地教诲,你们有缘的众生应该相信,应该随顺,应该如法修行。你能够随顺修行就解脱了,就能得真实大利了。所以我们看到这个,五浊恶世成道难,五浊恶世说净土法门难,这两难我们把它联系起来思维一下。它确实要我们深刻地通过这种种的难,要我们深刻体会佛心,佛的悲心,佛的大恩,要死尽偷心,要全身心修行这个法门,才能不辜负这难中之难,无过此难的稀有之德。 自力与他力   视频:《佛说阿弥陀经》第6讲 12’36”-26’19”   (文件名:无)   讲述内容:   在通途教理当中,你靠自力在这个浊恶的秽土修行,别说一般修行功夫不得力的,就是大修行人在生死关头都难以作主。这点是我们要高度重视的。你看我们中国的宗门教下的那些大修行人,往往就在这一点上耽搁了。   这个禅宗里面有一个公案。这个禅宗石霜禅师是尊宿大老了,他圆寂之后,大家就推举首座,叫泰首座继位作住持。石霜禅师有一个侍者叫九峰虔禅师,这个侍者是很厉害的,是开悟了的,就开眼了的。他在旁边就说:“如果你要继位作住持,首先要明白先师意”。这个泰首座说:“先师有什么意我会不得呀”?这就是要勘验,九峰虔禅师就要勘验他,他是不是会对了这个意。他说:“先师在生的时候常常教我们几句话,叫‘休去歇去,冷湫湫去,古庙香炉去,一条白练去,万年一念去’,我其余的都不问,什么是一条白练去”?这一问,这泰首座,他就回答:“只是阐明,一色边事”。说明一色边事,这一回答,九峰虔禅师就知道他的底细了,就马上一针见血地说:“原来未会先师意”,你没有会到先师的意思,也就是说你还不够资格作住持。作住持要开堂接众,你自己都没有开悟,你不是要误导众生吗?这样对泰首座是一个很严峻的考验了,当着大众的面被勘验下不了台。他就这时候说:“装香来”。就是点香,点一枝香,说:“香烟烧完之处,我如果去不得,即不会先师意”。这个左右的比丘赶紧点上香,这个泰首座就在一打坐,香还没点完,他真的就走了。走是走了,九峰虔禅师就抚慰着他的背说:“坐脱立亡即不无,先师意未梦见在”,虽然你有坐脱立亡的功夫,但是先师意,你梦都没有梦到。所以他的功夫是了不起。连先师的意都没有开悟,更何况断见惑、思惑,那就更遥遥无期了。 这个禅宗是这方面例子太多了。这个《净土十要》里面,也登了一个这样的例子。禅宗在江西一带自古以来是非常兴旺发达的,很多祖庭也在江西。当时江西有一个诚公,也是老禅师了,是开悟了的。他就住山从来不到世间上来。座下有七个弟子,跟他发誓,终身跟随他,来习禅。其中一个年纪最小,但是他这个悟性很高。这个诚公就勘验三关语,过三关,勘验三关,他回答非常敏捷,都是非常到位。不幸这个禅师,年轻的禅师去世得比较早,他就生到什么地方呢?出生到山下的一个老百姓家里投生,他去的时候父母都有梦,梦见他过来。真的是生下来五岁,就是童年的时候悟性就很高,只要看四书五经,只要看一遍就能背得下来,非常聪明。所以他的父亲就把这个小孩子带到山上来见诚公。诚公就问他,因为他父母告诉他,这个小孩就是你山上的某个比丘下来投生的。所以陈公就问,说:“你前生曾经回答我三转语,现在你还记得吗”?这个小孩子说:“那你说说看”。这个诚公就把这个说出来了,这个小孩子点点头,是我的语言。他都点头是他的语言,所以这个诚公就知道是他的徒弟转世的。转世就告诉他的父亲,你好好的把他抚养,这是个人才。但是其他的寺院的僧人听说了这桩事情,这就挖人才,给了他的父母一大笔钱,求这个小孩要到他的寺院去做沙弥,出家。他父母也就得了一大笔钱也就同意了。他就到另外一个寺院做沙弥,这个寺院就让他习梵呗,唱念,唱念他很快学得很好,人也长得很庄严,然后就到处应赴赶经忏。这一赶经忏,钱就很多了,钱很多他就骄傲奢侈的心就起来了。所以行为上极为不检点,世间上的什么不法的事情他都做,变成这样一个人。这个事情被诚公这个老禅师知道了,他就常常以这个作为例子,告诉所有的学禅的人。说:“大凡学禅人,于寂定处得个欢喜,这只是尘劳乍息,慧光少现”,是慧光少现,但这不是究竟,为什么呢?因为八识田中无明的业力种子还在,所以得点慧光显现,就好像如石头压草,就是这样的。如果把这石头搬掉了,这个草又起来了。所以靠这个想了生脱死太难太难。如果这些人能够相信了念佛法,以他那种刻苦精进修行的功夫,以及他这样的悟性来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那他们这些人都是上品上生。   所以你看自古以来这些修净土法门的人,就显得比较自在了,往生的时候非常从容,了生脱死。清代有一位和尚,非常有意思,号称冬瓜和尚。冬瓜和尚就是他喜欢吃冬瓜。在一个不大的寺院,华严庵在那里住,平时也不太讲话,但他有一个特点,喜欢逛街,每天逛街,人家都不知道他怎么回事,都对他有一点讥嫌。他有一个同参道友就是他附近的寺院的同参道友,叫慧照,俩个人常常有来往。这个冬瓜和尚有一天告诉慧照比丘,说:“我正月初六要走了,你来送我一送吧”。到了初六那一天,这个慧照比丘就到了华严庵,一看,冬瓜和尚刚刚,一个居士请他赴斋,他刚刚回来,身体很好,刚刚回来。这个冬瓜和尚看到慧照道友在,他说:“你怎么来了”?这个慧照比丘笑着说:“你不是跟我有约定吗?要我今天来送你”,这个冬瓜和尚听了:“哎呀,不是你说我差不多都忘了”。都忘了这个事了,他马上就沐浴,沐浴好了就礼佛,就跟慧照比丘说我要走了,走之前不可没有一个偈子,我给你写下来吧。就写了偈子,写完偈子,放下笔,念佛就走了,念佛号走了。这个偈子是四句话,叫:“终日走街坊,心中念佛忙。世人都不识,别有一天堂。”你看这个冬瓜和尚好像不怎么修行,仰靠佛力,预知时至。我们说净土法门他修得精进,是能预知时至。预知时至就是阿弥陀佛在梦中告诉,或是观音势至告诉日期的。所以他就是身体非常健康,很潇洒地走。这比那个泰首座的那个走,那就不止天壤之别了。因为泰首座虽然他坐着走了,他不知到哪去了,还在轮回里面。这个冬瓜和尚走,他是走到极乐世界里去了。   所以这个,阿弥陀佛临命终时来接引我们,这是自力法门没有的。 正解一心不乱   视频:《佛说阿弥陀经》第5讲 64’43”-75’55” (文件名:无)   讲述内容:   这里我们来看看“一心不乱”这四个字,这个众多的解释非常多。   一心不乱,怎么谈?“一心”和“不乱”它表述的是同样的一种情况,“一心”是从正面表述,“不乱”是从反面来表述。那一般又分为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   事一心不乱,就是以那种如子忆母的那种恳切的心啊来念,事相上去念,心不离佛,佛不离心,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念念在这句佛号上。心外无佛,佛外无心,这就是事一心不乱。事一心不乱可以伏灭烦恼,伏灭见思惑,就是功夫。事一心不乱初步的功夫能够伏住烦恼、伏住见思惑,那么功夫深到家了,就能够断见思惑。如果你仅仅是伏烦恼,是往生到凡圣同居土。断了见思惑,就往生极乐世界的方便有余土,这就称为事一心不乱。   进一步事一心不乱,你还能够侵断尘沙,就能够破一品无明,这时候就能够得到理一心不乱。“理”就是你能够契证到无生法忍,自心的理体,真如理体,你得到理一心不乱,那么你就是大菩萨了,那往生的就是在实报庄严土里。   所以古来的注经家对这个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是这样的一个表述的话,实际上我们在座的所有的人是无份的,但我们要了解这个情况。所以“一心不乱”从这个解释它是非常高,我们权且不说理一心不乱,就是事一心不乱,我们想伏烦恼,都是很难的,先不谈断的问题,伏烦恼。   你看智者大师,这样的一个天台宗的祖师,号称后释迦。临终的时候,问他修行的品位,他说自己如果不领众就一定会得六根清净位,领众太早,损己利人,但登五品。这是智者大师临终示位。但登五品是什么?五品就是圆教五品位,在六即佛里面是属于观行即佛的位次,观行即佛是什么情况呢?就是他没有断见思惑,但是伏住了见思惑,智者大师临终示位是伏住了见思惑,换句话说智者大师也只是往生到凡圣同居土。   那蕅益大师临终示位,是“名字位中真佛眼,未知毕竟付何人”,他示现名字即佛,名字即佛是什么情况呢?就是还是凡夫,他不仅没有断见思惑,甚至见思惑都没有伏住,但是在这水平他大彻大悟了,开悟了,见解与佛同齐。也就说临终示位,连蕅益大师都没有得到这个事一心不乱,更何况我们。   所以这个净宗祖师在这解释当中,可不要把这个一定要得一心不乱才能往生,得不到一心不乱就不能往生,如果得出这个结论,那就让我们不安了。我们能得一心不乱要提倡,要精进办道,要用功,当然很好。得不到一心不乱,但只要具足信愿,照样可以往生。散心念佛,具足信愿,绝对可以往生。   所以这就涉及到这句经文翻译的问题。这个我们来对照一下玄奘大师的翻译《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他翻译这个是翻译成“系念不乱”,就是在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 这七日当中,你一心系念这句名号不乱,这个条件就降低很多。“系念”,系念住,我们这个真的是恳切用功还是可以做得到的。系念,并没有说一定要伏烦恼、断烦恼、破无明,没有提这个要求,只是系念。系念就是什么?就是我的心,念念都系住这句佛号,不能让他打失,不能让他漂走。所以玄奘大师翻译“系念不乱”,我们就对鸠摩罗什大师翻译的这个就有一个互补性的理解。   那后面你看鸠摩罗什大师翻译的,这个由于一心不乱的功夫,到临命终时阿弥陀佛现在其前,心不颠倒。世人说心不颠倒,心不颠倒其实也谈功夫问题。心不颠倒就是为什么大家会有人一定要念头正念在阿弥陀佛上,念头没在阿弥陀佛上就不能往生,大概也跟对这个“心不颠倒”这个理解有关。   那么,心不颠倒、正念分明,我们能做到固然好,但是不能要求很多的人都靠自己的能力做得到。对这句话,我们又对应玄奘大师翻译,他是怎样翻译的呢?翻译这个阿弥陀佛来的时候是“慈悲加佑,令心不乱”,你能得到不乱,不是自己的功夫,是阿弥陀佛现前佛光注照之后,由阿弥陀佛的慈悲光明的加持护佑,来令我们能得到不乱的。所以能够,也就是得到一心不乱、正念分明,也不是自己的功夫,完全是来自阿弥陀佛的加持。那么玄奘大师的这种翻译更符合这样的一个事实情况。实际上鸠摩罗什大师的翻译也包含这个意思,但由于他非常简洁,我们就会带有一种带有通途的功夫的角度来给他一些诠释,这些我们都要注意了。   这个“一心不乱”,在这个下面还有一个公案。这个公案就是从元照灵芝到蘧菴、幽溪等这些都提出这个,莲池大师也在讨论这个问题。   说当时在隋朝的时候,湖北襄阳龙兴寺有一块《阿弥陀经》的石碑,石碑下面呢就有,就在这个“一心不乱”下面有二十一个字,“一心不乱”下面又有“专持名号,以称名故,众罪消灭,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缘”,这是隋朝的一个叫陈仁稜书写的。所以古来的注经家就对这二十一个字就表示了一种猜测,说是不是原来的经文就有这二十一个字,只是漏落了。所以就有一个提议,要把这二十一个字补上。所以这也是无风起浪了,对这个我们要了解一下怎么看。莲池大师有一个非常明晰的一个观念,说这二十一个字是前人解释一心不乱的语言,是误写进去的经文的文句。所以就,如果说一心不乱下面还有这二十一个字,从文句、从义理上都不合适的。因为鸠摩罗什翻译的,鸠摩罗什翻译的风格是非常简洁的,他不可能前面有一个执持名号,后面又来一个专持名号,这文句从义理上也不是很合适的。但是他这句话确实对一心不乱的内涵有一个解释,说明前人也是认为多善根福德因缘就是专持名号,不在名号之外去谈多善根多福德。那么这里注意一下,是前人解释经文的语言,不要把它看成正式的经文。 临终助念 切忌躁妄心   视频:《佛说阿弥陀经》第2讲 111’01”-120’29” (文件名:无)   讲述内容:   刚才我也接到一个信众给我信,说他的母亲有坚定的信愿,然后怎么阿弥陀佛还没有来呀,是不是阿弥陀佛骗我呀什么什么。她就是好像是临命终情况好像没有多少瑞相,所以使得这个居士也感觉非常痛苦,觉得好像我这么虔诚地相信阿弥陀佛,临命终怎么没有来呀,是不是真有呀,感到很沮丧。   这一情况的出现还真的就是我们的,还是信心问题,真的是信心问题。我们要相信阿弥陀佛,临命终时一定会来接引的。   他所谈的这情况,我能够体会到是有这些问题。上个月我母亲往生的时候,她也是出现这个问题,我们在帮她助念。她很恳切地想走,想走的时候,她会觉得:“哎呀,怎么阿弥陀佛还不来呀,怎么还感应不上呀,怎么还不…”,她就是很急,非得要走。她就是总觉得没有来,她就会产生怀疑,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在旁边就得要开导:“阿弥陀佛一定会来,但是,佛是在临命终时来,无论是《无量寿经》还是《阿弥陀经》都讲,你信愿持名,阿弥陀佛临命终时与诸大众现在其前,接引往生,你临命终时还没有到,你提前要来,这就是我们的躁妄心”,你这个躁妄心,随着你这个躁妄心不断地求,怎么没来,怎么没来感应,怎么怎么,你就越来越来躁妄。这个病人这么躁妄,旁边人也都躁妄,这么急躁,整个局面就搞得很不好。搞得很不好,最后她还怪阿弥陀佛你太不慈悲了,我这么愿意往生,你怎么一点都没有过来呢,他都不从自身去找原因。   当时我老母亲她也是,她也出现这种急躁的心理,急躁心理,我们就跟她慢慢讲,甚至以后我们就彻底让她放松。甚至都把这个助念,因为助念人太多了,“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每个助念道友都有慈悲心,“赶快阿弥陀佛接吧”。阿弥陀佛接,好像如果用世间话来说就巴不得她早死呀。就是这,有这个心理。助念人巴不得你赶快走,念佛人巴不得阿弥陀佛早来,整个都是巴不得,巴不得,你说这个这个… 所以我们看到这个局面不好,我就把所有的助念的全都撤下去,撤下去就搞成护理性助念,护理她,你想吃什么给你吃什么,想喝什么喝什么,你不能正念也没关系,你只要能保持愿往生心,还愿意往生。你不能要求一个病人一定要正念,正念很难的,因为他病痛的时候,“哎呦,哎呦,哎呦…”,你一定要他“哎呦”时变成“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不容易的。这个说起来容易,我陪伴我整个母亲全过程,我觉得很不容易的,但是正因为不容易,我就在思考,在思惟,阿弥陀佛绝对他不会提这个要求,这很难嘛,阿弥陀佛绝对不会提很难的要求的。所以最后我就让她完全放松,但是佛号不断,我就找一、两个人就轻声地念,也不要高声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高声念干么呀?你是助念,是帮助她保持正念,帮助她保持她的愿往生心不要丢失,你只要保持这个,她能够听就听一听,她想睡就睡,你有时很焦急的,很急躁的“唉,你不能睡呀,你要保持正念呀”,你让她睡也不能睡,吃也不能吃,喝也不能喝,你说这,这大活人都要折磨得够呛了。那为什么会出现这个情况,还是在自己的角度去凡夫的思维,他完全没有站在阿弥陀佛的慈悲,他的威神愿力的角度,阿弥陀佛知道我们什么时候临终,阿弥陀佛知道我们有什么困难,阿弥陀佛有绝对的这种能力帮助我们扫清一切往生的障碍。你完全放心好了,阿弥陀佛临命终时一定会来接引的。   所以当时我跟我老母亲不断地灌输这个,“你不要说你要提前走或者什么非得要这个,阿弥陀佛,你就自自然然,阿弥陀佛要你今天晚上走,你就愉快地走呀,让你再活几年,你就愉快地活几年”,撒开之后,放松之后还真的效果就出来了。那么临命终时,她的病痛终止了。有病痛,她就烦恼,病痛的时候,她被那种病痛折磨得,她都不愿意听佛号,说实在话。她不愿听佛号不是说她没有信心,她只是还有怀疑,但这个佛号,你这个不断的“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对她折磨呀,这时你就轻声地念,非常柔和地、若有若无地念都没关系,让她舒服。这时候你看临命终时,阿弥陀佛开始兑现愿力了,病痛终止了,然后她的痛苦马上是缓和下来,如睡梦中去,睡梦中非常安详,我们还以为她睡着了。睡着了,结果到了,还真的就慢慢没有呼吸。没有呼吸,我赶过去之后,再一摸她的头,头顶都是发热的,发热。最后,荼毗还烧出三百多颗五色的舍利花,这个五色的舍利花。   所以我们没有想我的老母亲非得要她正念,我只要求她你保持愿往生心就可以了,保持这个心。阿弥陀佛绝对真实不虚的。   所以你把这个整个局面搞得那么乱是我们自己出了问题,那么虽然我们出了问题,好像你的往生没有很好的瑞相,但阿弥陀佛还是慈悲不舍。你的老母亲有那么坚强的愿力,平时有那么好的修行,一定也能够往生的,你不要沮丧,不要痛苦。不是往生非得要有惊天动地的瑞相的,没有瑞相,阿弥陀佛也能让她往生。你不要去怀疑,不要去痛苦,不要觉得,“哎呀,这个我这么虔诚,我都精进念佛二十四小时三次了,我都到东林寺也都搞了百万佛号了,我念佛还真的动真格的了,结果竟然都没有了”。你说这个,你不要这种怀疑,你的老母亲一定会有好的去处,你这样的精进修行,你回向你的老母亲,绝对功不唐捐,阿弥陀佛的慈悲愿力绝对是存在的。   那你这个会折腾的样子,一方面你的老母亲也是觉得有躁妄心,非得要这个阿弥陀佛现前就好了。你不要去想这些,阿弥陀佛无论现前不现前,他都有办法导引我们的神识到西方极乐世界去。那么助念的人也不要有躁妄心,现在我都发现这个助念要好好的训练一下,观念要好好的端正一下,不能再是巴不得他早走的心。这个不好,让大家都处在非常紧张的状态,这一紧张就不好,要松弛下来。要松弛,也取决于我们的信心,无论我是什么样的状态,无论什么时候走,阿弥陀佛绝对是紧紧地把我摄受住,不让我堕落在三恶道里面去的,我在这个世间已经发出了这样的愿力,这个愿力本身就很难发出来,你只要发了愿,阿弥陀佛的愿力一对接,肯定临命终时,紧紧地抓牢到西方极乐世界去。   所以对阿弥陀佛要有绝定的信心、圆满的信心,要听闻这样的净土经论,不要沮丧。 A   视频:《》第讲 1’0”-1’0”   (文件名: )   教证:    (《》第 页)   讲述内容: A   视频:《》第讲 1’0”-1’0”   (文件名: )   教证:    (《》第 页)   讲述内容: A   视频:《》第讲 1’0”-1’0”   (文件名: )   教证:    (《》第 页)   讲述内容: A   视频:《》第讲 1’0”-1’0”   (文件名: )   教证:    (《》第 页)   讲述内容: A   视频:《》第讲 1’0”-1’0”   (文件名: )   教证:    (《》第 页)   讲述内容: 佛的恩德与功德 佛的十力   视频:《观经四贴疏 散善义》第6讲-1 38'41"-结束、第6讲-2 开始-06'37"   (文件名:观经四帖疏_散善义 佛的十力)   讲述内容:   十力,这是佛教的一个常识,但我估计很多人对这个十力是不大了解的。我们常常说佛在果地上是有十力、四种无畏、十八不共法。那么我们还是要了解这些,了解这些有两个作用。   第一,透过佛有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对我们的信心提升有好处。因为我们要靠佛力救度,就得了解他有没有这种能力啊,这很重要啊。我们知道佛很慈悲,就好象父母对我们也很慈悲,我们碰到紧要关头,危难之际,会情不自禁地叫“妈呀,爹呀”。为什么,这时他心里会想,爹妈会救他。爹妈是会救他,但问题是有没有能力救得了你。你的爹妈也是凡夫,他救不了你,他没有十力。所以我们对佛的理解一定要知道他有大慈悲心,同时要知道他有种种力量能够救助我们,这样我才可以去“南无”啊,我在急难恐怖之际呼唤佛才会有作用啊,如果他没有十力,我叫爹妈那也一样啊,所以要了解这些,这是第一。   第二,我们修行最后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成佛,成佛有什么好处,你得要了解佛的果地上的功德,这时候我们想成佛之心就会非常的猛烈。这就是发菩提心的重要内容。发菩提心就是发成佛的心,那为什么要成佛?我们就要知道佛的果地上有什么样的功德, 我这个菩提心才有具体的内涵,我才够系缘在佛的功德的这个境界上,来作为我无量劫菩萨行的这种动力机制。所以要了解十力。   正好在这里讲了十力,我们简单介绍一下十力。   实在来说,佛是有无量的力。那么概述十力,是从度化众生的因缘这个角度来宣说出来的,佛有这种十力就足以成办度化众生之佛事。   那么,第一是,是处不是处力。这个大家听了觉得这是什么意思,“是处”是什么,就是你有什么因就会有什么果,因果相符是“是处”。那你没有这个因就不能得那个果,因果不相符就是“不是处”。佛是知道一切诸法的因缘果报的决定相,从这个因缘,如是因缘能生如是果报,从是因缘不生如是果报,他有这种智慧之力。   比如说,以女人身作转轮圣王,无是处。为什么,因为一切女人都是系附于男子,她不得自在,那么女人尚且不能做转轮圣王,何况能做佛?做佛也是不可以。那么再比如,在同一个时空点,两个转轮圣王同时出现,这是无是处。为什么呢?因为转轮圣王,修十善业的福报,他不会有这样的冤业来出现。因为两个转轮圣王出现,一山不能容二虎,那就可能要打仗。而且这两个人棋逢对手,那就要打得天翻地覆,所以只是一个转轮圣王出现。那么两个转轮圣王尚且不在同一个时代和地点出现,更何况二佛呢?所以,一佛出世,不能有两尊佛同时出世,有两尊佛同时出世就搞分裂了。这些信众、比丘追求这个佛,那个追求那个佛,都是佛,只能一尊佛。如果有其他的佛想在这里助扬,他就得以弟子的身份来帮助。那么一个人造作恶业,他想得乐的果报,无是处。恶业尚且不能得到世间的快乐,更何况能得到出世间的法喜,无是处。那么这些都是佛明明白白了知的,这就是是处不是处力。   第二是,业报之力。就是佛知道一切众生的业力果报,他是错综复杂的,或者过去的业过去受报,过去的业今生受报,过去的业未来受报,那么这些情况他都了解。而且这个善人恶人之间也不是说很线性的,好人就一定好报,恶人就一定恶报。他有异熟果,有三世业报的错综复杂的情况。比如说,一个恶人他可能生到好的地方去,一个行善的人可能生到不好的地方去,他有种种因缘。比如一个行善的人临命终时,他这一念没有把控住,突然这个临走的那一念是恶念,他可能到恶的地方去了。有一个国王受五戒,还是优婆塞,就由于临命终时,那个侍者给他扇扇子,驱赶苍蝇,扇到他头上,他生了一念瞋恨之心,正好这一念瞋恨心起来的时候,他命终了,命终成了一条大蟒蛇。为什么这个行善的反而成了大蟒蛇呢,那么怎么去说明这个业报的这样的一个原因呢?所以这个生命当中的念头是很要把握住的,这个临命终时的一念能够抵得住你平时几十年的业力,他最后的那个最后身力量最大,所以要护念最后身的力量。所以这些,一般声闻缘觉的这些圣人,他只知道恶业果报,善业福报,但是他分别不了这种善恶非常错综复杂的情况。然而佛能够遍知这些业力、业报,智慧是力,无有障碍,无能坏,无能胜,这是业报之力。   第三是,禅定解脱三昧分别智力。佛能够知道行人修禅,他禅定状态是怎么回事。四禅,他是色界定,能够在定中或者是一心,或者不一心,或者常在定中,或者不常在定中,或者开始很难入禅定,或者容易入禅定,或者很难出禅定,或者容易出禅定,或者这个禅定能够达到涅槃,或者这个禅定能失禅定,他又去到五欲生活去了,或者受完五欲他又能够得到这个禅,得到这个禅,得到什么果位,他都了了知道这个禅定所有的情况。因为佛有甚深智慧。   第四是,知众生上下根智力。就是能够知道众生是什么根机,是钝根呢,还是利根呢,他知道众生的根机,就能够为度他提供很好的方法。他是上根利器,又喜欢广读经书,你就要跟他广说佛法,他能得度。如果下根之器,喜欢简单,你就跟他略说。那么他有些利根,上根利器,但是烦恼很重,比如瞋恨很重的,象鸯群梨摩罗他都杀母亲,而且甚至要杀佛,在这个过程当中,佛跟他讲法,他得到阿罗汉果。他是利根,但一时瞋恨,佛能够知道他的根器,能够对症下药。还有的人是上根利器,但是没有什么烦恼,结使所致,像舍利弗,大目犍连,一下跟他讲法就能够证果。还有的人钝根,钝根呢,但是他听话,没有什么多大的烦恼,你跟他讲一个法,他依教奉行。像周利槃陀伽,他根器很钝,很长时间记一个偈子都记不了,然后就教他一个偈子,他天天扫,天天扫,扫地,最后他成了阿罗汉果。所以一切众生的种种根机、相状,佛都能知道,能够随机说法。   第五种是,知众生种种欲智力。欲呀,就是他的好乐,他喜欢的地方,他的习性,这要知道。比如一些修行人,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一个比丘,孙陀罗难陀,他就好五欲,对这个五欲很好要,这个佛是基本上是善巧方便让他出家,但是出家以后天天想他美丽的妻子,佛就带他到天上看天女,告诉他你好好修行,能够到天上享受很多天女,他就为了想得天女的这种快乐,他就持戒修行,他好五欲。好名闻,像提婆达多。好苦行,像摩诃迦叶。好持戒,优波离。这些好乐,佛都知道。然后就对治。你瞋恨心重的就用慈悲观,你淫欲心重的,就用不净观,这些以楔出楔,这样的众生种种的好乐的习性,佛都知道。   第六种是,性智力。性智力就是佛知道世间种种差别性,“性”就是,比如一个人性格,是由他多生和今生的习惯积累出来的,所谓第二天性,这些习性的不同,那是很多了。所以佛要知道这些种种的习性。哪些众生习性可以度,哪些不可以度,什么时间可以度,什么方法可以度,什么人跟他有缘可以度,这些种种的差异佛都知道。   第七是,一切至处道智力。这个“道”就是业的意思,你造作什么样的业就能到达什么样的一个目标。你修四禅就能够到一切定的至处,修善道就能到天人处,修恶道就会到三恶道,修三十七道品,到声闻缘觉果位,修菩萨道,就到佛的至处,这些佛都知道。   第八是,宿命智力。就知道宿命。那么宿命有三种,一种是宿命通,知道众生生生世世,在什么时候投生,什么名字,什么福报,什么长相,什么家族,这些他都知道,这是通。那么还有宿命明,不仅知道他的生生世世投生的情况,而且知道他为什么投到这一次,做这种生命形态的原因,就是他的因缘,这是宿命明。第三种就是宿命智力 ,更进一步的,不仅知道自己的宿命,也能知道无量众生在无量劫以来种种宿命的因缘,变更的这种情况,都知道。这就叫宿命智力,唯佛才有。   第九种是,生死智力,又叫天眼力。这就是佛用天眼智能够遍知一切众生生生死死的过程,而且佛是任运就能知道,不像声闻缘觉。声闻缘觉所知道的是八万大劫,甚至更长一点时间,佛是知道无量劫,声闻缘觉在入三昧的时候能知道,佛心虽然入到其他的三昧,佛也可以天眼不昧,这是生死智力。   第十,漏尽智力。那么声闻缘觉也断了烦恼,但是佛的断烦恼,断漏,正结使没有,习气都没有,所以超越声闻缘觉的漏尽智力。他在一心当中得一切智,一心中坏一切业障,一心当中得一切佛法,佛的漏尽智力能够遍到众生的心里去,能够知道众生的心里有多少烦恼,有多少结使,有多少缠缚,这个唯有佛才知道。这是漏尽智力,分别众生什么时候得度,什么时候得涅槃。这是佛的十力。   还有佛的四种无畏。佛为了在那个时候度化众生,他象狮子啊,人中狮子,他要宣布四种无畏。第一种是一切智无畏,他跟一切人说我是一切智人,没有我不知道的,他说出这句话来时,是无所畏惧的,是实实在在佛能做到一切智。第二种是漏尽无所畏。说明自己的烦恼、结使、习气全都断尽,能够公开说出来。第三种是说障道无所畏,那些外道或者那些持不正当的戒律,会告诉他你这样修行是绝对障道的,是不可能得到解脱的,说出这些无所畏,非常肯定说,决定说。第四种是尽苦道无所畏,按照佛所说的教法,能够除灭一切苦难,得到涅槃,这样的三十七道品,乃至无量的佛法,说出来,他的正确性决定说,无所畏。狮子吼,决定说。   所以我们要看到阿弥陀佛就具足了这样的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这样的佛的果地上的威德,他才能够救度一切众生的苦难以及下地狱的苦难。 首页